第A26版:最新探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发现》周刊专访最强 大脑“科学判官”魏坤琳
最强大脑到底 “强”在哪里?
  感谢江苏卫视《最强大脑》栏目对本版的大力支持
  郑才千能从45000个色块中找出一处不同
  李玉娟能迅速识别一张新面孔由哪两个人脸合成
  黄华珠能边弹琴边记数字
  5岁的葛韵霖心算能力超强
  杨万里能记住101只斑点狗的斑纹

  魏坤琳档案

  魏坤琳,35岁,湖南湘潭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博导,主要研究人脑是怎么工作的,以及人是如何控制运动的。因其一组帅气照片在网上走红,被称为“中国最帅教授”。2013年12月,魏坤琳作为“科学判官”加盟《最强大脑》节目,再次引发关注。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PART

  1

  关键词:最强大脑

  最强大脑

  是大脑的某一方面能力做到极致

  《发现》周刊(以下简称《发现》):节目的名字叫《最强大脑》,以脑力作为评判标准,请问什么是脑力?什么是最强大脑?

  魏坤琳:脑力,其实学术上并没有这个词。与脑力相对应的词是智力。智力在学术上是有定论的,有不同衡量智力的体系,按照学术分很多种。有些分三种: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还有一种流行的分法,叫CHC模型,将智力分为七八块,有逻辑方面、语言方面、记忆方面(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视觉处理方面、听觉处理方面(所谓的聪明,就是耳聪目明),还有运动能力方面、音乐能力方面等等。

  现在我们常常用智商来代表聪明,是一种狭隘的说法。因为智商只给一个值。事实上,智商不等于智力,因为智商不可能衡量所有的能力。比如,听觉能力没办法测,运动能力也没有办法测。智力,应该涵盖了人所有的能力。

  回到《最强大脑》所说的脑力,指的就是一种宽泛的智力。视觉、听觉、运动等等都包括。台上的选手,都是某一方面或者某两三方面很强的人。所谓最强大脑,就是某一方面做到极致,但是他不一定别的方面强。他们这些选手能否代表最聪明的人类?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就看你认可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还是某一方面超强的人。

  

  《发现》:您在节目中说,“我很知道,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行为,是最强大脑。”能介绍一下您的评判标准吗?

  魏坤琳:比如记忆高手。我知道平常人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也知道高手是什么水平。因为国际上有记忆大赛,我熟知这些规范的项目,在脱掉“表演外衣”之后的实质是什么,内核是什么。我将它的内核跟国际记忆大赛比较,跟高手的水平做比较。

  

  《发现》:所以,您在第一场节目中说“3分30秒,背80多个数字在脑力界不算什么”?

  魏坤琳:是的,节目后面会有更厉害的人。《最强大脑》不是跟平常人比,他必须得是高手中的高手。

  “找茬王”不是靠记忆力,

  是视觉处理能力超强

  《发现》:有人指出,第一期节目中出场的四位高人,其实都是“记忆大师”,因为几个人都有记忆训练的经历。最强大脑其实是最强记忆。您怎么看?

  魏坤琳:体操穿越激光的,不是记忆。她拆解成了一个个动作,记忆的成分很低。对动作的记忆是运动能力的一种,跟脑力的记忆不一样。但是她的运动能力的确很强,特别是身体感知能力,能蒙眼判断身体在空间的位置,这也属于脑力的一部分。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太多了,不属于稀缺的。

  辨音少女,一边弹琴,一边记音符对应的数字,是一种被包装的记忆,一心二用的成分不高。一心二用是一种注意力控制和分配的能力(属于工作记忆),即要求大脑的处理在两个不同任务之间切换。

  

  《发现》:那么“找茬王”郑才千呢?他能从每面由2500个魔方组成的两面魔方墙上,立刻找出一个不同的色块,跟记忆力有关吗?大家都很想听你的解析。

  魏坤琳:“找茬王”也跟记忆没有任何关系,靠的是脑力中的视觉能力。

  第一,是控制眼球的能力,形成了3D视线。我们发现他成了斗鸡眼,就是在调节注视点。一般人的注视点在魔方墙上,但是他的注视点在墙前或者后方。这样两面魔方墙上的图像,在他的视觉皮层上重叠在一起,形成了3D视觉。这样两幅图像的差异就很明显。

  有些人进行了解密,认为很简单,那是以电脑上的图片为例的,这太小儿科了。而他是在9米之外,面对一面巨大的墙,控制眼球能力和对着电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第二,是防止图像抖动的能力。因为只要眼球稍微动一点,没控制住,3D视觉就没了。

  第三,他的眼球分辨率也高于常人。那么多色块,他的视觉解析度很高。

  总而言之,他使用了3D视觉的诀窍来完成任务,但是因为挑战的任务本身是特大型的图片,所以他的难度系数是很高的。

  人脸识别那个选手,记忆的成分也很少。跟“找茬王”一样,是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

  PART

  2

  关键词:记忆力

  忘记事情了,等一会儿再想就能把记忆提取出来

  《发现》:记忆力是脑力很重要的一部分,记忆到底是怎样的过程?

  魏坤琳:首先是编码,我们看到的东西,要经过多级的信息处理,变成大脑存储的信息,一开始是短时记忆。接下来,进行巩固,脆弱的信息变成长时记忆。就像现在很多人还会记得小学老师的模样。记忆还得提取出来,提取的过程也很重要。提取时,可以再巩固,当然也会受到干扰。

  

  《发现》:背古诗的时候,记了上句往往能想起下句,但反过来就不一定,是不是记忆力还会有顺序?

  魏坤琳:记忆当然有顺序,记忆最初是怎么编码的,这很重要。背诗就是上下句关联,按照顺序编码的。就像背单词很枯燥,但是跟很多东西关联起来,放进语境或者故事里,掌握的相关信息越多,就会记得越牢。

  

  《发现》:我们有时候一件事情拼命想怎么也想不起来,但是过一会儿,就能想起来了,为什么?

  魏坤琳:忘记事情了,代表现在提取不了,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可以提取出来了,因此提取信息是记忆的重要部分。记忆过程中,信息还可以重新组织,一些不相干的记忆信息可以建立联系,或者它们被更深层次地处理。举个例子,看一本书,我们记住一些东西。再看一遍,为什么理解会加深?因为重新梳理一遍后,新获取的信息跟大脑以前的信息会相互联系,重新组织,提炼,抽象化。所以,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个动态过程。

  

  《发现》:大脑最多能记多少东西?记忆有存储量限制吗?

  魏坤琳:长时记忆还没看到极限。能记住所有东西,但提取有困难。

  记忆力在16岁到达巅峰,成年后能维持很长时间

  《发现》:人的记忆力什么年龄最好,从小到老,是怎样一个变化趋势?

  魏坤琳:记忆力是有一个变化过程。小孩事无巨细,对细节记得很清楚。记得好多事情,说的东西都能立刻记住,这是他们处理信息的特点决定的。长大了,我们变得不在意细节,越来越想抽象理解。比如一辆车开过来,我们不会去看细节,因为车在脑海里是个熟悉的概念。只会关注有意义的部分,比如速度。过多关注细节,就无法进行抽象处理,比如加州一个妇女就得了一种病,她过目不忘,是超忆症,并不利于思维的发展。

  记忆的能力会在年轻时候达到巅峰。有一些看法认为,在12-16岁这个年龄段,记忆能力迅速增长,到达巅峰。这个巅峰状态,成年后会维持很长时间。四五十岁以后走下坡路。衰减的程度,就看职业了,经常用脑的人,衰减的慢。

  

  《发现》:为什么一些年轻人特别容易忘事?是记忆力越来越差吗?有人说,是记得东西太多了。是这样吗?

  魏坤琳:这不是记忆力下降。小时候我们不会接受这么多信息,所以记忆能力不会下降。实际上,是记忆受到了干扰。处理事情太多,记忆类似的东西就会相互干扰。举个例子,脑子里面不只记一个电话号码,而是记了很多个号码,这就是类似信息造成的干扰因素。当然,也有压力、疲劳等原因影响了记忆的提取。

  

  《发现》:记忆力能不能被训练出来?

  魏坤琳:可以。比如记数字,数字可以变成图片,变成谐音,变成故事。记忆的高手,在短时期内编故事的能力非常强。记忆的方法有一种叫地点法。就是把要记的东西,变成图片或者物体,放在屋子里的某个地方。回忆的时候,你就想象自己在屋里走,那些数字就对应在那几十个地方。记忆高手就是用这种方法。当然,通过培训,你学会的是记忆的方法。能不能将这个方法运用的好,能记住更多,还是要看你聪明不聪明。

  PART

  3

  关键词:右脑开发

  右脑开发是骗人的,做所有事情都需要全脑

  《发现》:网上疯传一种说法,“右脑的记忆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以上”,这说法对吗?

  魏坤琳:左右脑的分工不是几句话能说清的。我只能说右脑更擅长语言、音乐、艺术方面的东西,左脑主要处理文字和数据等抽象信息,具有抽象思维功能。没有什么事情,是只用左脑或者右脑,所有任务,都是左脑右脑协同工作完成。所谓右脑开发,是骗人的。什么东西不需要全脑?任何有意义的任务,运动、吃饭、想一个问题,都要很多脑区协同参与。

  

  《发现》:有种说法是一直以来你只使用了你大脑的不到5%,是这样吗?

  魏坤琳:完全错误的。从来都是用全脑。大脑没有浪费的地方。虽然成人的脑重量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是脑很耗能,耗能量却是身体的15-20%,不可能让95%脑子在休息,只用5%。

  PART

  4

  关键词:儿童智力开发

  孩子不需要智力开发,需要的是陪伴和保护

  《发现》:下面聊聊孩子吧。我们听过一个说法,小孩子0-3岁要开发智力,因为这个年龄段有无限可能。请问您应该如何开发。

  魏坤琳:我不觉得这样的说法是对的。把后面的教育放到什么地方?前三岁开发,后面一直不需要开发吗?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是0-3岁。

  对孩子,家长所做的事情应该是观察他,给他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看他的长处在哪里,看他喜欢什么。然后保护他的兴趣。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家长就看他画画。喜欢音乐,会跟着音乐律动,家长就给他音乐。而不是强灌给孩子什么,进行所谓科学化训练。

  总之,家长能给孩子更多的,是陪伴和保护。你越花时间陪他,他对你的依恋越大,安全感就越强,这对人格形成非常重要。越亲近,他就越开心、外向、自信,这点很重要,这样将来他接触世界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不会害怕。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不要拔苗助长。认为有一个培训机构提高智力,把孩子送过去,人就走了,这是不对的。

  

  《发现》:音乐和大脑开发有什么关系?很多家长为此让孩子学音乐,有道理吗?

  魏坤琳:通过音乐培养,对智商发展有促进作用这个说法是有争论的。第一个发现的是法国一个研究组,称其为莫扎特效应。也有一些研究证明其实只是短期效果。只能说,有一些研究证明,音乐训练对智商的发展有一点点作用,但是科技界存在争论。需要指出的是,音乐本身就是智力的一种。这能算提高智力吗?

  还有人说,逻辑抽象思维强的人,都爱玩玩音乐,比如爱因斯坦。是不是玩音乐聪明呢?只能说,他们聪明,又爱玩音乐,但并不代表玩音乐就聪明。这个有争论的研究,造成了误解,让家长逼孩子玩音乐。别忘了,其实音乐可以陶冶情操。

  PART

  5

  关键词:智商

  智商测试靠谱,测试题没有欺负文科生

  《发现》:智商是天生还是后天的?

  魏坤琳:一半一半,父母平均智商和孩子相关系数是在0.4和0.5之间。父母智商越高,孩子越高。但是孩子个体智商的差异,只有一部分是可以由父母的智商差异决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越聪明,孩子越聪明,但不是决定性的。后天教育非常重要,超过一半的智商提高是靠后天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

  

  《发现》:常见的很多测智商的题目,靠谱吗?

  魏坤琳:靠谱。一来这种具有可重复性。比如今天测140,下周测可能还是140。另外,智商和各种能力相关系数很高。最常用的是韦氏智力测验。

  

  《发现》:文科生觉得智商测试题对理科生更优待,都是数学题,逻辑题。为什么?

  魏坤琳:不存在。文科生智商也很高。文科生怕物理,但智商里面没有跟物理知识相关的东西。测的是推理、逻辑等等。智商题目里面,还有语言能力,那岂不是理科生也吃亏了?

  

  《发现》:很多人看到节目受到“刺激”,关心自己的智力如何开发。

  魏坤琳:成年以后智商基本是稳定的,但是能力会发展,可以通过能力训练,比如学记忆法,可以提高记忆的能力,做事情更有效率。

  但是智商决定了这些能力的上限。比如下象棋,你下象棋的能力提高,但是智商和智力决定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象棋大师的水平。

  快问快答

  《发现》:很多人认为男孩更聪明,是这样吗?

  魏坤琳:男女智商差不多。没有显著性差异,不能这样歧视女性。

  

  《发现》:有研究说,孩子的智商随母亲,这是真的吗?

  魏坤琳:对孩子和父母智商的相关性加以研究,看谁的相关更高,起作用更大,发现母亲智商的相关系数更高一些,但是只高一点点,小于10%,这个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发现》:脑袋大就聪明吗?

  魏坤琳:非常弱的相关。而且大也是个模糊的概念,不能单单量头围,和脑容积有关。研究证明,脑袋大小和智商的相关系数也很低,可以忽略不计。

  

  《发现》:孤独症患者为什么会拥有超强记忆力?

  魏坤琳:牛顿,爱因斯坦,比尔·盖茨,都被证明或猜测有阿斯伯格综合征。他们的逻辑、数学超过常人,却有一定的社交障碍。这也是一直在探索的前沿研究。

  

  《发现》:很多天才,例如爱因斯坦,脑部构造会与常人不一样吗?

  魏坤琳:肯定不一样。现在研究已经知道的是,他脑区的沟回深,左右脑的连接发达等等。人脑有太多的未知还有待探索。

  

  《发现》:健脑产品有用吗?

  魏坤琳:不用补,不缺那些营养就没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