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2014年1月7日,影视大亨、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这个老人,使香港电影成为了“东方好莱坞”,创建了TVB,缔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辉煌史。这个老人,为内地、香港教育、医疗事业,捐款数十个亿。这个老人,曾获英国女王颁发的CBE勋衔,并被赐爵士头衔;中国政府将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位老人经历的百年,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
[上期回顾]
在王竟成帮助下,邵氏兄弟不仅成新加坡娱乐业大亨,邵山客还娶得娇妻。
这要先从余东璇说起。余东璇是中国广东人,父亲靠行医卖药起家,成为新加坡医药行业的老大。老父过世以后,余东璇继承祖业,边经营边搞慈善,在当地享有极高声望。他与邵氏兄弟的相识,是在看过一场《珍珠塔》之后。余东璇很小就离开了家乡,一场《珍珠塔》看下来,不禁泪湿衣襟。电影结束,他特意找到邵山客和邵逸夫,赞许他们的电影。
邵氏兄弟和余东璇很快关系亲密起来,余东璇还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作客。邵氏兄弟如约来到余东璇府上,在这,邵逸夫遇见了一位女子,正是他梦中情人的样子:清新脱俗,气质高雅。余东璇给他们介绍道:“这位是黄美珍小姐,也是我的客人。”
同桌进餐,大家慢慢熟识。余东璇让黄美珍陪邵逸夫去花园走走。黄美珍稳重矜持,大大方方地陪邵逸夫走进花园。邵逸夫的英语标准而流利,人又英俊潇洒。黄美珍看他的眼神,多了些羞涩。这一天,两人聊得非常投机。邵逸夫觉得自己可能是爱上那位黄小姐了。不过,邵逸夫生性稳重。黄美珍在余府里主人般的自如,可见她并非余东璇的“客人”那么简单,邵逸夫于是把爱慕埋在心底,不敢轻易流露。反倒是黄美珍,经常去公司找邵逸夫聊天,还会约邵逸夫去看电影。邵逸夫对黄美珍的感情从单纯的倾慕,变成了知己般的相惜。这时,当地传出了邵逸夫和黄美珍关系暧昧的闲话。这类话很快就传到余东璇耳朵里。邵逸夫和邵山客闻知,不由有些紧张。
黄美珍告诉邵逸夫:“确实有闲话传到余老板耳朵里,但余老板只是对我说,美珍你喜欢电影,有逸夫那个懂电影的行家陪着,我就放心了。”邵逸夫听了,又感动又惭愧,对余东璇愈发敬重。
但青年人的感情通常是不受理智控制的。不久之后,黄美珍加入了邵氏兄弟公司。她熟悉电影,对公司的发展颇有见地。邵逸夫觉得,无论从情感还是事业上,自己都离不开她了。让两个人都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感情,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邵逸夫漂洋过海,从美国买回拍摄有声电影的器材,黄美珍闻讯赶到码头,看到瘦得脱了形的邵逸夫从船上下来,飞奔过去紧紧抱住了他。
经历过死亡的邵逸夫不再有顾虑,他决定亲自上门,去余府谢罪,同时提亲。
邵逸夫将自己和黄美珍之间的交往原原本本告诉了余东璇。余东璇沉默了一会儿,爽朗一笑:“你们年轻人高兴就好。让美珍陪着我这么一个老头子干什么?有你在她身边,我也就放心了。”邵逸夫顿时热泪盈眶。
有情人终成眷属。1937年,邵逸夫与黄美珍在新加坡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婚礼。令邵逸夫一辈子感念不已的,是婚礼当天,余东璇亲自来到现场,祝贺他们白头到老,还送了50万元的大礼。
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转折促成了邵逸夫和黄美珍感情质的飞跃。
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萧条,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同样受到了冲击。许多电影院也不得不关门歇业。邵氏兄弟又一次面临抉择,但他们经历过比这更艰难的时刻,所以并不惧怕。也正是这个时候,中国电影发生了划时代的转变。
早期的电影,是默片的一统天下。直到1931年,中国才拍摄出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没能在有声电影领域抢得第一,邵醉翁遗憾之余,反倒不再着急。他想,既然时间上输给了“明星”,那就在技术上、品质上超过它,把市场赢回来。他不惜重金,多方聘请技术人员,拍了一部画面与声音同步的影片《歌场春色》。《歌场春色》果然没让邵醉翁失望。但在火爆的局面背后,邵醉翁却有苦难言。因为当时“天一”靠自己的技术,远不能拍摄有声影片。而掌握此技术的美国公司和日本公司都拒绝出卖设备和技术,只同意提供技术支持。在这种情况之下,邵醉翁只好向美国人租借有声电影器材,并聘请外国技师来华进行拍摄。虽然票房火爆,但邵醉翁向美国公司支付了巨额租金和酬金后,所剩无几。
邵逸夫思来想去,果断作出一个明智决定。
他找到邵山客,说:“三哥,我打算拍有声电影。现在只能靠有声片救市了。”邵山客有些犹豫:“老六啊,你也看到了,核心技术控制在外国电影公司的手里,大哥的《歌场春色》,刨了成本,等于赔钱赚吆喝。”邵逸夫胸有成竹:“这我当然想到了。所以,我打算走另外一条道,咱们不找美国或者日本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援,而是直接去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
邵山客闻言一惊,自己怎么就没想到可以完全不依靠外国公司拍有声片呢?他没想到六弟有如此胆识魄力,但仍有疑虑:“美国的电影商怎么会卖给我们呢?”邵逸夫笑了:“三哥,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的电影公司,都是到中国占领市场的,他们不希望中国同行自己拍摄有声片。但生产有声器材的公司不会这么想,他们希望全世界的制片公司都拍有声片,他们的设备才能卖出去。现在,我们去美国找生产器材的公司,他们肯定不会拒绝咱们的。”
邵山客豁然开朗:“好吧,我这就安排人去美国,购进有声器材。”邵逸夫摇头说:“不,我自己去。”他看出了三哥的疑虑,说道:“我希望能到好莱坞亲身体验一下,不光学习他们拍摄有声电影的技术,更可以借鉴他们的经营模式。”邵山客被说动了,当即答应他去美国。
1931年的夏天,邵逸夫只身登上驶往太平洋彼岸的客轮。船到美国西岸,突然发生了海难,他乘坐的轮船触到暗礁,顷刻船体破损,海水涌入。邵逸夫抱着一块舢板,在海上漂了一整天,终于等来了救援船只。
船到旧金山,他直接被人送进了当地一家黑人医院。但邵逸夫如何能在医院躺得住?第二天,他刚刚能站起来,就趁人不备,从医院溜走了。邵逸夫不顾身体的虚弱,立即乘车奔赴洛杉矶。
当他终于来到他心中向往已久的“梦工厂”好莱坞时,他才觉得,这次穿越浩瀚的太平洋,从东半球到西半球,吃的所有的苦、受的所有的罪都值了。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要照此规模,在中国建造一座属于东方人的电影城。多年后,梦想果然成真,邵逸夫在香港清水湾建起了当时亚洲最大的电影城。
邵逸夫认真挑选,艰难谈判,终于买下一批一流的器材。回来以后,果然带动了电影业新的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