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第一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昨天,我们送别杨馆长

  昨天清晨南京寒冬瑟瑟,雾气里裹挟着哀思。我们永别了一位老人,南京封存了一段记忆。昨天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任馆长杨正元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杨正元的子女、纪念馆的同仁等社会各界人士一百多人出席了这场追悼会。

  据介绍,杨正元一生清廉,重病期间,不愿多花费国家的钱,面对自己的后事一直希望家人简单操办。去年年底,他不能自主呼吸,入住了南京市二附院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12月12日,杨正元恢复了意识,他就要求从重症监护病房搬出来。

  “他就是不愿意多花国家的钱。”当天下午,家人满足了杨正元的心愿,提前给他办理了离开重症ICU病房的手续。老人的病情曾一度缓解,因此,他转入江苏省中医院。元旦上午,他平静如常,大家还在庆幸老人渡过了一劫。然而,“当天下午,他突然没有了意识,走得很平静,没有太多痛苦。”

  采访手记

  依稀记得他手心的温度

  我只见过杨正元老馆长一面,可没想却是永别。那是在2013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遇难76周年纪念日。现代快报记者带着百万热心读者的祈福,走进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原以为会被重症ICU病房挡在门外,没想到杨正元刚刚搬进了呼吸科病房。老馆长转危为安的好消息,让人心头一热。走进了病房时,杨正元正侧躺着,脸上有些浮肿,身上插着许多医疗设备的管线,病魔肆虐地折磨着老人。但是,他听力和思维非常清晰。

  “老馆长,我们来看望您了。”在病床前,现代快报记者俯下身子说。“今天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作为晚辈,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历史,我们永远感谢您……”记者还带来了一个许愿瓶,“杨老师,今天是南京30万同胞遇难76周年,瓶子里一共有76颗星星。每颗星代表了这76年的岁月……”

  杨正元始终闭着眼睛,听到这些话,他咳嗽了两声,想说话,可他无法表达。他深深地点了一下头。此时,实时显示的心脏电波,从稳定波动的状态,出现了明显的跳跃。

  握住杨正元老人的手,他的手粗糙却不失温热。我想,有许多这样的热血前辈,他们直面一个个悲情的故事,倾其一生,用自己的双手和心血,抢救一段城市的历史记忆。而那只手,传递出的温度将永远保存在我的生命里。

  现代快报记者 孙羽霖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