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雾霾严重,不少人窝在家里,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年菜”,“这道菜里有木耳、藕片,都是清肺的,还能提前感受‘年味’。”民俗专家介绍,在过去,根据一道年菜,还能看出主妇是否会当家。
现代快报记者 王颖菲
老奶奶自创“偷懒创新烧法”
南京90后姑娘“Amy”,这两天吃到了妈妈做的年菜。尽管年纪不大,但她的老南京观念却一点不少,“老南京最爱炒年菜了,里面有木耳、有藕片,也正适合雾霾天。”
因为前段时间雾霾的缘故,炒年菜,这道原本年前才开始准备的南京传统菜式,提早上了餐桌。76岁的杨奶奶刚买了一筐菜,准备给几个儿女预备年菜。“前几天天气不好,吃点年菜顺便调调口味。”她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
和一般的将各种原料洗净、切细、单独炒制,以及使用盐、糖、酱油、味精调味的“传统做法”略有不同的是,杨奶奶发明了自己的“偷懒创新烧法”。
她使用的材料主要有:腌白菜、雪里红、豆芽、千张、豆腐果、金针菜、香菇、木耳、花生米、荠菜、菠菜、胡萝卜、冬笋、藕、香干、芹菜等。杨奶奶先将菜洗净、切细,不过并不是每样都单独炒制。“这一样一样的,太麻烦啦。”杨奶奶透露,这些菜中,除了要将花生米先煮熟,还有绿叶菜因为体积大需要每样单独炒外,其他基本都可以两三样一起炒,节省时间。
此外,在加调料时,她只使用盐、油、糖、生姜、葱,不放酱油,以保证绿叶菜颜色不会变,出锅前再放点味精。最后,再把所有的菜放到锅里,拌一拌即可。
杨奶奶笑言,办法看似偷懒,但味道一点不差。
从炒年菜,看出主妇是否会当家
年菜是怎么成为南京的传统菜式的?做年菜有什么讲究?
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南京作家薛冰告诉记者,过去生活水平低,素菜是那个年代里的“大宗”,加上冬天没什么自然生长的新鲜蔬菜,也没有冰箱,因此市民就采取炒什锦菜的办法,给家人换换口味。
看似简单的年菜,讲究也挺多。
由于过去大家都住在一个大院里,过年期间,邻里时常相互拜年、串门,尝尝各家做的年菜,于是这也变成了一个“比试”的过程——根据菜的品种、颜色的搭配、菜的口味,看出这家主妇是否会做菜。尽管没规定年菜里需要放多少种蔬菜,但一般来说越多越好,一来表示生活富裕,二来由于所有的菜需要当家的主妇从每天吃的菜里“克扣”一点出来,因此也能看出这家主妇会不会当家。
此外,每一种菜也讲究吉利,比如黄豆芽弯弯的,像如意一样,因此叫如意菜;韭菜则象征长久;胡萝卜红彤彤的,象征红火。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老城改造,小院子越来越少,加上蔬菜大棚变多、冰箱也慢慢普及,大家更愿意买新鲜的蔬菜炒制,炒年菜便不再流行。
如今过年,只有年龄大的人愿意做年菜,而大多数年轻人偶尔因为油腻的东西吃多了,才会从外面买点来,调调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