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中旬,苏州社会福利总院启动“爱心父母”类家庭养育项目,向社会招募符合条件的夫妻,进驻福利院,负责照顾和教育里面的孤残儿童。福利院则为“爱心父母”提供住房和基本生活保障,并给予相应报酬。截至目前,已经有3对夫妻入驻该福利院,成了6名孤残儿童的“爱心爸妈”。苏州社会福利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项目开展时间不长,有些孩子身上已经能看到积极的变化,比如说变听话了,做作业也不用别人催了等等。不过,因为要求相对较高等原因,“爱心爸妈”人数离项目计划还差不少,更多孩子还在等着属于自己的“爱心父母”前来照料。 蒋文龙 文/摄
他和爱人当起了“驻院爸妈”
何先生今年刚退休,孩子也成家了,突然闲下来,让他一度感觉无所适从。偶然看到福利院招募驻院“爱心爸妈”的消息,他和爱人商量后,一起去报了名。
何先生说,自己和爱人都特别喜欢孩子,但是年轻时工作忙,孩子都是家里的老人帮忙照顾,自己都没出过什么力,这也成了他心头一个小小的遗憾。上个月中旬,何先生夫妇正式入住苏州社会福利总院,成了首批驻院“爱心父母”,负责照顾9岁的小米(化名)和6岁的丁丁(化名)。
小米患有血友病,丁丁则是智力上有残疾。一开始,对于何先生夫妇这对突然出现的“陌生人”,两个小家伙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接受准备,特别是小米,有时候菜做得少了,零花钱没给到期望值,他都会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表达能力不足,何先生夫妇和丁丁沟通起来比较吃力,很多时候都是靠半蒙半猜,“刚开始他要大小便都会弄得我手忙脚乱的。”
变化发生在一周以后,或许是把何先生夫妇的付出与包容看在眼里,一天早上小米突然开口叫了他们“爸爸妈妈”,这让夫妻俩觉得非常开心。
现在,何先生每天早上6点多起来给两个孩子做早饭,吃完后送他们去上学,晚上回家辅导他们做作业,陪他们玩耍,给他们洗澡,这个新组建不久的“小家庭”充满了笑声。何先生做家务时,丁丁喜欢跟在后面有样学样;小米也变得更加听话懂事,放学回来先做作业,然后再和“爸爸妈妈”一起玩耍。
何先生说,虽然自己的年龄当孩子们的爸爸是“小了一辈”,但他和爱人都“累并快乐着”,“感觉饭量大了,精神状态也变好了。”他说只要身体条件允许,两个人会一直留在在这里照顾小米和丁丁,陪着他们一起成长。
想当“爱心爸妈”需满足四个条件
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儿童福利指导科科长俞海英介绍,目前该院内儿童楼建有18套家庭式居室,已招募3户“爱心家庭”入驻,每个“爱心家庭”暂时负责照顾儿童福利中心的两名孤残儿童。中心免费提供住房,供爱心“爸爸”“妈妈”和孤残儿童共同居住,并配备基本家用设备。孤残儿童的伙食、衣物用品及医疗、康复等费用均由中心承担,并每月按实际照顾孩子数给爱心家庭的“妈妈”一定的劳务报酬。
俞海英说,对“爱心爸妈”的选择,有着相对“严苛”的条件,首先,要有养育和照料孩子的经验,且能常驻至少一年以上照顾孩子;其次,女方的年龄在三十岁至五十五岁之间,男方工作单位在苏州,并且为了给孩子营造完整的家庭氛围,最好每天都要回家居住;再次,为了保证入驻夫妻全身心进入角色,他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带过来一起住。此外,院方还期望每对夫妇可以同时照料三到四名孤残儿童。
目前,三对入驻夫妇的年龄基本上都在45岁以上,孩子出国或者已经成家,不用他们操心。
随后,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对于上述条件,有人觉得为了保证孩子们的成长并不为过,也有人觉得有点“严”,“万一晚上真的有事不能回去怎么办呢?”
对此,俞海英也坦言,这些条件的设置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募人数。特别是第三个条件,“有不少父母就是因为这一点才最终没有谈成,但是为了保证效果,我们觉得这样的限制是有必要的,毕竟每个人的精力都有限,要是带着自己的孩子,肯定会分心的。”她希望能有更多夫妻加入到这个爱心项目中,福利院里还有很多孩子在等着属于他们的“爱心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