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召开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将如何布局,人们翘首以待。
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而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如何理顺、完善和界定好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一篇大文章。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既要上下贯通,防止政令“肠梗阻”,又要给予地方充分的自主权和灵活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处理中央、地方关系的一贯方针。
改革的关键在哪里?有关人士认为,首先在于厘清权力责任边界。当前,上下级政府权力责任不对等的情况依然存在,呈现权力不断“上移”、责任不断“下放”的趋势。权力与责任的分配,关乎“上下”“左右”的权责与利益,如何形成“最大公约数”,是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事权”与“财权”,二者如何匹配,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认为,从目前的体制和现状来看,如何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如何进一步降低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成本,杜绝严重漏损,都值得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熊文钊认为,“中央出政策、地方来执行”是当前行政体制中的普遍现象,而执行中所需的教育、医疗、养老等财政支出,大多数都由地方负担,而一些地方的财政较为紧张。有专家指出,一些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承担了数以百万计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支出,即便财力较为富余,但也感到了沉重压力,对这些新情况应予重视并加以解决。
专家建议,可将基础养老金、食品药品安全等民生事项划为中央事权,实现中央垂直管理,其人事和财政保障也划归中央,从而保障基本公平。而在向地方下放事权的同时,也要下放相应的财权,使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这是长期以来的担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正是执政者努力要避免的“怪圈”。而实现突破的关键,在于中央依法放好权、地方依法用好权。
综合新华社
■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看点
●如何冲破利益的藩篱和思想观念的障碍
●遵循 “公平准则”,找到“最大公约数”
●收入分配、行政体制、民生保障、医药卫生等如何突破
●如何就增强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开出“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