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厂培养的是考试机器 10月24日 中国青年报 杨东平
今年把104名毕业生送入北大和清华的衡水中学,再一次引发了舆论对这种超级中学的担忧。北京大学郑也夫教授开设“批判的教育社会学”公选课,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行教育调查。其中有一篇《学生眼中的“衡水模式”》,是对毕业自衡水中学的北大在校生的访谈,从学生视角对“衡水模式”的揭示,可补充一些宏观议论之失。
中国青年报一评
其实我很担心衡中的未来,因为它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做了,它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从前的基础上再不断地加压,可能学生不能反抗些什么,因为已经进来了。但是老师的流动会非常大,许多年轻的老师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好像看到头了一样,他们所做的事就是不断地重复。我看到那些师弟师妹的状态,觉得他们的许多看法我都不能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我觉得教育应该是一种“化”的过程,它需要教会你许多准则,也需要教给你不单一的价值判断,但是衡中没有做到这一点。
网友声音
@王宣民:存在即合理。听听家长学生老师怎么说,不要妖魔化。
@雪白雪白的哈达:摧残一代又一代祖国的花朵。
现代快报再评
考试机器生产的“产品”当然只会考试,这就类似古希腊城邦斯巴达只会生产战士。斯巴达的男孩在七岁时就进入国家的教练所,从此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这种优胜劣汰的训练方法确实为他们培养了大批能征善战的战士,但除了打战,这些“战士”一无所长,最后在与其他城邦的文明竞争中败下阵来。
现代社会不再需要“斯巴达战士”,学校也不是生产考试机器的工厂。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