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9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汇源果汁事件:“民族品牌”怎不争口气?

  言论提要:“民族品牌”不是框,也不是盾,更不是“免罪符”。如果屡出问题还不痛定思痛、彻底整改,那“民族品牌”的牌匾不仅不能救你,反而会被你自己所毁。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昨天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曝光:汇源、海升、安德利分公司涉嫌收购腐烂变质的“瞎果”做成果汁或是浓缩汁(详见今日快报封6版)。这一消息引起舆论、股价连锁反应,9月23日消息,汇源果汁股价盘中大跌逾7%,安德利果汁则停牌。

  在追问政府部门监管责任之余,不免要问: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大企业应有的表现?良心在哪里?有的大企业在危机或困难面前,动辄拿“民族品牌”自我保护、博得同情,但你自己也好歹争口气啊。

  尽管汇源、安德利方面否认使用“瞎果”,汇源公关部负责人指“果农搬运及挤压等情况,或导致水果破损,非故意”,但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半个月内的采访中,果贩、果农毫不讳言“瞎果卖企业”几成公开秘密。

  媒体和企业,必然只有一方言论属实。就“瞎果事件”而言,当然需要一场严格、公开的调查。但果汁的质量门比比皆是,却是不争的事实。

  动用“时光搜索机器”,可见一斑:去年一年,汇源质量事件发生多起, 去年8月7日,据中国企业报报道,上海的俞先生6月初购买的汇源果汁出现了刺鼻的酒味,经销商和客服对此事均是一拖再拖,直至不予理会。去年10月10日,据齐鲁晚报报道,聊城市民丁女士反映,自己购买的三桶汇源果肉果汁在家放了几个月后,保质期内出现大量沉淀,打开一瓶尝尝还有异味。厂家承认是质量问题,但却一直没给丁女士满意的答复……

  而正是在这一年,汇源喊出了“作为从事饮料生产的品牌企业,我们一直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放在第一位”的口号。可现实差距令人愕然。

  偶然犯错或可理解,但不能接受的是一直在犯错。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2006年一季度的食品监督抽验结果表明,汇源一种果汁产品就因铅含量超标被检测为不合格。汇源方面虽持异议,但当时舆论并不有利于它。

  之所以拿出“历史问题”,是想发问,相关大企业质量问题由来已久,可令人奇怪的是为何不仅没得到根治,反而变本加厉?难道扛民族品牌者还可以害民众?

  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问题并非果汁企业独有。当洋奶粉出了一些问题后,国内业界冷嘲热讽的声音不绝于耳,更有“民族品牌质量胜洋论”招摇过市,似乎吹牛就是实力,乃至这个行业内的质量硬伤和管理短板也成了“美人痣”。

  民族品牌受尊重、受呵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产品质量确实过硬。而这本是底线。出了那么多问题之后,空喊“民族品牌”而不在质量上争气,是心虚的表现,是没有诚意的表现,长远来看,更是缺乏竞争力、生命力的表现。

  “民族品牌”不是框,也不是盾,更不是“免罪符”。如果屡出问题还不痛定思痛、彻底整改,那“民族品牌”的牌匾不仅不能救你,反而会被你自己所毁。

  媒体揭丑、网友批评,说到底是在保护民族品牌。应对舆论包括自我辩护是企业的权利,但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希望看到相关企业的即刻反省和“重新做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