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费告父母”凸显畸形亲情 8月28日 北京青年报 凌寒
含辛茹苦将孩子供到大学,结果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孩子的学费,父母竟然被孩子告上法庭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这个近日发生在连云港市的案件,经法院调解以孩子撤诉告终。
北京青年报一评
倘若小柱们不改变“父母就该如何如何”的想法,不认识到“为大学学费告父母”错误思想的根源,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而是一味依赖父母和他人来解决困难,实则是给自己营造了一个“襁褓”, 既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也耽误了精神人格的全面“发育”,再不矫正,恐将影响自己的一生。
网友声音
@happywing玲:这种死读书的人,就算考上最高级的学校也没什么作为!
@这不对劲吖:19岁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假期中难道不可以打工减轻父母的压力?
@广东long:义务教育已经过了,他们的父母已经尽责了。这样的人读书出来也未必有用。
现代快报再评
新闻事件也能“提取公因式”。近期媒体报道的两起事件,一是“为学费告父母”,二是发生在安徽六安的“儿子考上大学,父亲自杀”,让人感受到父子之间不同的亲情表达。相比于前者当儿子的“畸形亲情”,后者的“父爱如山”更显沉重。
但是,父子亲情只是两则新闻的“媒介”之一,还有一个“媒介”隐藏在父子亲情的背后,也容易被大多数媒体评论所忽略:学费。是学费导致了亲情被扭曲至畸形,是学费让父亲以生命为代价来体现亲情,为什么寒门子弟不是为学费折腰,就是要背负沉重的父爱?高校和社会有没有相应的救济措施?这才是公共舆论应当反思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