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籍女大学生苏敏(化名)来南京找工作,想应聘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人社局”)工作,却因非南京户籍被拒,她认为遭遇户籍歧视。今年5月,她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南京人社局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对于这一被称为国内首例户籍就业歧视案件,法院不予受理。苏敏不服,随后上诉到南京中院。7月13日,她收到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定书,维持一审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
最新进展:
上诉又被中院驳回
对于苏敏求职自称遭遇户籍就业歧视一事,现代快报曾连续跟踪报道。这位来自安徽的23岁女大学生,在今年4月份找工作时,想应聘南京市人社局的“12333”电话咨询员,但被告知,该职位要求应聘者是南京籍,她认为招聘方此举涉嫌就业歧视。随后,苏敏曾特地致信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人社厅”)投诉,但至今并没有得到省人社厅的相关答复。“真的很让人沮丧,接下来会考虑向相关部门提起行政复议申请。”苏敏说。
为讨说法,苏敏在公益律师的帮助下,向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起诉南京市人社局,但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不予立案。6月4日,苏敏委托律师正式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我也不愿意应聘这家单位了。”苏敏说,南京市人社局此举涉嫌歧视,同时损害了人格尊严,她认为本案属于人格权纠纷,希望法院受理。
7月13日,苏敏等到了南京市中院的终审裁定,认为此案属于劳动争议纠纷,苏敏应依法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故而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女大学生:
维权成本太高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维权失败后,苏敏感到特别失望。“一个简单的就业歧视案件要先经过劳动仲裁,然后再经过一审、二审,时间精力成本太高。”苏敏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如此艰难,可司法部门却给出这样的裁定,我觉得没法接受。”她认为,大学生维权成本太高,导致很多就业歧视的问题没法得到关注。
苏敏的代理律师许英表示,目前社会上很多就业歧视案件,都被司法机关认为是劳动纠纷,可能导致什么部门都不管。对于苏敏的案件,许英表示目前只得先走劳动仲裁程序。
许英表示,根据《就业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劳动者”不应笼统理解为《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这样很容易把此类纠纷理解为劳动争议,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准确的理解应该是“求职者”。
昨天下午,记者咨询了南京的多位律师后,不少人都担心苏敏一案作为侵权事件申请仲裁,可能劳动仲裁委也不会受理。对于此案未来进展如何,快报将会继续关注。
现代快报记者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