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南京)
甘肃漳县境内212国道沿线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装饰的墙。村民称这些墙是10月份开始修建的,是“扶贫项目”。他们称这些墙最大作用是遮丑,让过路的领导觉得好看。当地称,修墙是进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环境。
(人民网12月3日)
羞耻之心,其实人皆有之。有羞耻感,而且还有主动“遮羞”的意识,相比羞耻感的麻木与迟钝,甚至明知自己有“羞处”,却连“遮羞”这一本能都丧失殆尽,恐怕要文明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看,“遮羞”本身其实并无任何不妥。这一点,不仅对个人来说如此,地方亦然。
不过,当“遮羞”仅仅是“遮”了事儿,“羞”其实仍然客观存在。以国道两边不中看的破旧民居为例,当“遮羞”竟然只是建上一道“遮羞墙”。如此“遮羞”,是不是真能遮得住,暂且撇开不论,即便真的让过路商旅只能见到一堵白墙,但对于破旧民居而言,其实并无一点改观。尤为吊诡的则是,这些“遮羞墙”居然打着的还是“扶贫项目”的旗号,而按理来说,真要是扶贫项目,当然要用于改善贫困居民的福祉,才算是名副其实。当“扶贫项目”最终只是成了一道道“遮羞墙”,不仅与“扶贫”无关,甚至根本是对“扶贫项目”的滥用。
事实上,“遮羞”意识当然不无必要,但是,真要有羞耻感,“遮羞”显然不能仅仅停留于“遮”的层面,而更应主动从根本上去改变令人蒙羞之处。具体到国道两边不忍观瞻的景观,假如真的是因为贫困户的民居太过破败,相关的扶贫项目也理应是务实地投入到改善当地贫困居民的居住条件上。只有当老百姓彻底摆脱贫困的处境,当地才真正实现了体面的进步。
当然,“遮羞”从“里子”做起,的确要比仅作表面文章需要更大的投入,甚至还要耗费更多的时间。既然如此,仅从快速出政绩的角度出发,避开相对棘手但却是真正的“羞处”,而将“遮羞布”式遮羞作为首选,也就并不意外了。只不过,“遮羞布”式遮羞,甚至连“形象工程”都算不上,骨子里根本就是对“羞处”的欲盖弥彰。
因此,真要让“遮羞意识”能够传递并转换为“正能量”,而不是沦为一种负面消耗,其实更需政绩诉求本身具备羞耻意识。只有政绩形象化之“羞”不再能充当“遮羞布”,甚至还要被追究责任时,“遮羞布”式遮羞才不会大行其道,“遮羞”才不会让羞处再度“蒙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