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无锡文保人士贾扬向快报记者爆料称,辛亥革命著名将领吴介璋在无锡有一处故居,从清末至今历经多次战火依然保存完好,里面还存放着吴介璋夫人吴钱氏的棺椁。本来,他们计划下半年将吴介璋墓和故居一起打包,建议相关部门申报市级文保单位。可没想到一周前,吴介璋的故居竟被人拆了,这让不少文保人士痛心不已。
□现代快报记者 金辰 唐奕
吴介璋其人
吴介璋(1875~1926),江苏无锡阳山人,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举为第一任江西都督,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和护法运动。1923年,孙中山成立13人军事委员会,当中有蒋介石和吴介璋。1926年11月1日,吴介璋在上海南京路不慎被英美电车公司的汽车撞死,次年被南京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上将。
吴介璋故居成废墟
昨日,在无锡惠山区阳山镇新渎村新西自然村,记者看到了几乎成为废墟的吴介璋故居。曾经四径三天井的中西合璧式老宅,如今只剩下满地砖块和残破的墙垣,最靠外的一间厨房被暂时保留了下来。
“要不是因为吴老妇人的棺椁在里面,估计连这一小间房子都保不住。”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贾扬是一位历史爱好者,他曾考证过吴介璋的生平,并多次前往吴介璋故居研究。
贾扬说,吴介璋故居建于清末民初,至今有100多年历史,采用中西合璧式建造风格,面积在400平方米左右,共有四径三天井。
贾扬认为,老宅子有保留价值,一方面是因为这是辛亥革命著名将领吴介璋的故居,屡次充当粮仓、临时居住点等,从清末至今历经多次战火依然保存完好。此外,老宅中还保留着吴介璋夫人吴钱氏的棺椁,据说棺椁是用楠木做成的,这种将先人葬在家中的葬式在整个江南地区都十分罕见。
“本打算申报文保”
“故居大约一周前被拆的。”贾扬回忆说,吴介璋故居在阳山镇新西自然村并不出名,但村里部分老人知道这栋老房子的主人颇有来头。
2010年,无锡市滨湖区钱姚路一侧莲花山山麓的水塘里,一名工人施工时意外发现了吴介璋的棺木。“吴介璋是辛亥革命时的著名将领,难得他的棺椁和故居都保存完好。”于是,贾扬和其他一批文保人士在1个月前特意向惠山区文广新局和无锡市文广新局反映了此事。无锡市文广新局局长高燕建议他们可以将吴介璋的棺椁和故居一起打包申请无锡市文保单位。不过,由于之前的一批市级文保单位已经申请完毕,吴介璋的棺椁和故居必须等到今年下半年。
“可我们还没来得及申报市级文保单位,故居竟被人拆了。”贾扬痛心地说。
文化站:普查时没发现
昨天,记者来到阳山镇政府,负责拆迁的阳山镇一位领导称,阳山镇新渎村被拆迁地块,包括吴介璋故居在内共涉及到70余户,将来有可能规划成休闲养生区。吴介璋后人同意拆迁,2011年3月签了拆迁协议。
据了解,早在2008年,惠山区政府就曾经对辖区内进行普查,一共发现了120余处有价值的文保点,但未包括吴介璋故居。吴介璋的孙子吴其斌也证实,去年他们就接到了当地政府的拆迁通知,他们经过思想斗争还是同意拆迁,但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还是希望故居能被保留。
吴介璋故居为何未列入这120余处文保点呢?当初负责此事的阳山镇文化站站长臧光伟坦言,他们没发现吴介璋的故居,等普查结束后,他们才知道当地有吴介璋的故居,但觉得过于破烂,再加上普查期已经结束,就并未上报。
无锡市惠山区文化遗产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也是在十几天前才从热心市民处得知在阳山镇有吴介璋故居。因为故居并未上报,也并未列入国家文物局资料库,按照规定拆除只需要获得家属同意。
吴介璋故居是否能列入市级文保单位还有待专家考证,但肯定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阳山镇文化站发现后理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人员的工作存在瑕疵。
当地老建筑还有不少
其实,有一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未列入国家文物局资料库,却即将面临拆迁的老建筑,在无锡阳山镇新渎村不止一处。
贾扬说,桥西村23号是一处建于清末的老宅。老宅子的女主人姓吴,也收到过拆迁通知书。宅子之所以有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其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另一方面是因为做工十分精细,屋檐采用斜坡设计,雨水都只在屋内滴落,有财不外流的寓意,在江南并不多见。
桥西村23号附近的吕家园,还有一堵有近百年历史的围墙,上面长满了一种被当地人叫做“鬼馒头”的植物。
“ 如果吴介璋故居已经无法挽回,我希望当地政府部门能将这些还未遭到破坏的其他老建筑保留下来。”贾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