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0版:今日观察/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2012年4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善之路上怎能有爆胎自行车?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下属的“仁爱基金”通过其下属的“志愿者工作办”向陕西大型国企和地级市老干局捐赠上万辆自行车。受捐者称这些车质量很差,骑两下就爆胎。据媒体调查,该批自行车出厂价一百多元,仁爱基金捐赠时却号称价值700多元。也有不少民众质疑,将退休干部和国企员工当做“弱势对象”捐赠,令人难以接受。

  (4月26日《华商报》)

  “仁爱基金”的自我定位是“助学、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管理原则是“雪中送炭、公开透明、尊重捐赠方意愿、体现资助效益”。然而,我们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从这起曝光的捐赠丑闻来看,“仁爱基金”的自我标榜与实际行动实在是大相径庭。

  首先,捐赠对象与“弱势群体”风马牛不相及。从2011年算起,14950辆自行车用于捐赠的自行车,超过半数流向了延长石油、陕煤化、西飞公司等大型国企和地方老干局,“雪中送炭”的管理原则悄然异化为“锦上添花”。

  其次,用于捐赠的自行车里藏着价格猫腻。出厂价才一百多的劣质产品,捐赠的时候竟喊出了七百多的名牌价格;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捐赠,竟不签捐赠合同,不要票据收条。所谓的“公开透明”丝毫看不出,如何走账倒是令人心生疑窦,如此漏洞百出的财务管理之下,私吞差价、中饱私囊的“有利”条件是完全具备了。

  再次,捐赠程序混乱可疑。捐赠自行车,都是“仁爱基金”主动联系受赠单位,要求对方接受捐赠,老干局退休干部多,其实很多自行车根本用不上,如此捐赠哪里谈得上“尊重捐赠方意愿”呢?

  拿真金白银购置一批伪劣产品,强送给并无需要的国企、机关,整个过程,感觉不是做慈善,倒像是临近年关的某些机关,担心花不完预算而突击花钱——只图把钱花出去,哪里还看得出“资助效益”?以次充好的捐赠疑云里,更有公众对“差价到底入谁囊中”的追问。

  仔细想想,如果爱心人士在“仁爱基金”的每一笔捐赠都能查到流向,如果“仁爱基金”的每一笔支出都处于监管部门的审计之下,爆胎自行车还能买得下来、捐得出去吗?频发的慈善丑闻,虽然总是呈现出不同的表象,但相同的病灶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得到解决。不规范的管理、不透明的运作、不作为的监管,让一些慈善机构基本不受制约,拥有了太多的权力。

  如今,很多人宁愿将爱心埋藏起来,也不愿给一些慈善机构捐款,慈善事业前路艰难。面对早已问题丛生的一些慈善机构,管理部门只有拿出刮骨疗伤的决心,全力推动行业的转身,才有可能重新获得早已被透支的公众信任。动作慢一点、力度小一点,都将继续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这是每个爱心人士都不希望看到的。 (蔡桂芳)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今日观察/时评 F20 慈善之路上怎能有爆胎自行车? 2012-4-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