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一算“穷人的CPI” 2月10日 长江日报 晏扬
2月9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4.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5%,影响CPI约3.29个百分点。在食品价格中,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3.0%,猪肉等肉类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上涨18.7%。
(2月9日《法制晚报》)
长江日报一评
4.5%的CPI涨幅也许并不算太高,但食品价格超过10%的涨幅、鲜菜价格超过20%的涨幅,却让人有些吃不消。统计意义上的CPI,就像人均收入或平均工资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切身感受。纵观历次物价上涨,多是食品价格充当急先锋,受影响最大的显然就是低收入人群了。
我们都知道“恩格尔系数”,它指食品支出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收入越低的人,食品支出所占比重越高,反之,高收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则较低。富人每支出100元,可能只有10块钱用在吃上,50元用来购买奢侈品;穷人每支出100元,可能有50元用来购买食品。所以,富人不怎么担心食品涨价,穷人则不担心奢侈品涨价。
穷人最担心的是食品涨价,偏偏食品总是充当涨价急先锋,让他们本就微薄的收入迅速贬值,购买力急剧下降。如果按照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消费支出结构,专门统计一下“穷人的CPI”,鉴于1月食品价格涨幅高达10.5%,其定然远高于4.5%的平均CPI。比如,假设低收入群体的食品支出比重占50%,参照CPI计算中30%的食品价格统计权重,10.5%的食品价格涨幅,将会为“穷人的CPI”贡献5.25个百分点。
不同的收入人群,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支出结构,大概算一下自己的CPI涨了多少,正如每次官方出炉人均收入数据后,每个人都可以对比一下自己的实际收入几何。其实,一些地方的统计部门也在尝试这样做,比如北京市,除了发布年度平均CPI,还同时发布低收入阶层CPI,后者确实是高于前者的。因此,有关部门千万不要被一个大而化之的平均CPI遮住了眼。要考虑到平均CPI下不同收入人群的CPI涨幅和实际感受,一方面进一步控制CPI涨幅,另一方面仍要加大对低收入人群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现代快报再评
说起统计,又想起本杰明·迪斯雷利的那句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还有统计数据。”可见统计数据是如何“不得人心”。但这话得分两个层面,一是统计本身存在缺陷,不可能涵盖全貌;二是工具性造假,为某种目的、立场而故意掺水或者扭曲。
这篇评论呼吁“算一算‘穷人的CPI’”,其实,食品价格本身就是民生CPI,虽然富人与穷人对此各有感受,但从食品价格的涨落,完全可以观照民生艰难还是幸福。公共管理部门的本职是稳定物价,增加百姓收入,救济部分最底层民众。而统计数据只是一个参考,对公共管理部门如此,对百姓亦如此,毕竟,不是每个人在买菜前都要先看统计数据,再决定买鱼肉还是买大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