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然而,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似是而非,太多的跟风盲从,使很多为人父母者至今未能成为这一理念的自觉践行者。著名教育专栏作家滕朝阳用实际的育儿经验告诉年轻的家长们,家庭教育是成长无可替代的奠基,而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于子女成长具有母亲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反思管理孩子的经验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并上升到教育理论,从中发现很多有益的经验,对家庭教育很有帮助。
[上期回顾]
如今,我甚至有点感激那个关我孩子“黑屋”的老师,因为她让我深刻认识到,小孩子的心理危机是一个随时可能发生的客观存在。
儿子在上幼儿园时,大约3岁左右,有一天忽然问我:“爸爸,人会不会死?”刚开始吓了我一大跳,但马上意识到,儿子已开始触及生命本质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大约也只有人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死亡,别的动物则不会。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个问题曾在我头脑中盘旋过,只不过儿子的意识比我来得早。那时我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的暑假,山里的亲戚邀去玩几天。当时觉得不用写作业,又可以离开父母的管教,于是兴高采烈地去了。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去了之后,才感到没有想象中的好玩,只是跟着比我差不多大的亲戚看瓜园,有时也到山上四处转转。没过两天,便开始想家了,恨不得身生双翅,立刻飞回家中。
你知道我当时有什么古怪的想法吗?我想的是,在我离家的这几天,父母要是死了该怎么办?这个念头一起,就无法遏制,也不愿对别人讲,只成天以泪洗面。弄得亲戚觉得很没有面子,却又止不住我的伤心,只好又翻山越岭,提前送我回家。是否对父母说过这个念头,现在已记不大清,但那时想象中对亲人突然离我而去的恐惧不安,至今难以忘怀。小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总是容易想家,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内心的秘密。
儿子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当时我不清楚,只怪自己粗心,但肯定有什么人或事激发了他这个意识。此前,我们在家里并未谈论过这样的话题,而现在问题摆在面前,不谈也不行。不过,怎样和一个3岁的孩子讨论死亡这样严肃而重大的问题呢?我童年时虽有类似的心理体验,却没有任何经验。死亡,是任何生命个体都无法逃脱的宿命,但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一事实,是不是有点残酷呢?我相信,他提问时,一定想得到否定的回答,而如果顺着这个意思去说,岂不成了撒谎?
我清楚地记得,关于生命的类似追问,儿子至少持续了一个月。当他知道爸爸会死、妈妈会死、他也会死的事实时,时常痛哭流涕,偶尔也梦想能比世界上最长寿的人还要长寿。不过,过了一段时间,他就很少问这样的问题了,不知是认识了这样一个事实,还是注意力发生了转移。有可能是,生命或死亡,是每个人都会遭遇的困扰,只是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
我之所以对这件事印象如此深刻,是因为我把它看作儿子成长中的重大事件。从儿子的追问中,我对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又加深了一份理解和苍凉。既然人终究是要死的,那么活着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自然,这是一个人生哲学命题,自己尚称不上是一个自觉的思考者和实践者,又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启蒙,帮助他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回过头来看,我基本上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也就是最初和他说的三方面来展开。
小孩子的安全必须高度注意。人的生命就像一根芦苇,幼小的生命就更脆弱了。我们不必奢望孩子如苏轼所谓的“无灾无难到公卿”,便是能无灾无难地成长,或许也得感谢上天的眷顾。我小时候就有两次差点送命:一次是两三岁时,不慎掉进了一条水沟,水虽然不是很深,却足以毙命,幸亏被一位老奶奶捞了上来;另一次是上了小学,和小伙伴到一条渠里去学游泳,手不慎离岸,直往下沉,呛了不少水,幸亏被同学拉了一把。
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里的孩子,生长环境比从前更复杂。不要以为意外伤害离孩子很远,它们就潜伏在孩子身边。有一个调查显示,小孩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的场所是家中、幼儿园或学校、游乐和体育场所以及在途中,其中居家意外占3成以上。学校会教一些安全方面的知识,有时还搞一些逃生训练,但家庭教育也必不可少。家长一方面要使家庭环境尽量安全,让那些易燃、有毒、尖锐和易碎的物品远离孩子,另一方面也要从小教育孩子,不要去碰开水瓶,不要把手指头伸进电源插座或接线板的孔里,走路时要避开井盖,过马路时要左顾右盼、东张西望,不要去看热闹,发现危险赶紧离开现场,等等。不少意外伤害都是由父母失职造成的,比如一个6岁的男孩跟妈妈到商场购物,从6层电梯与安全扶手的缝隙处坠落,送医院不治而亡。因此,父母必须尽一切可能看护好孩子。
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这句话可能是我的概括,也可能是别人的总结留存在我的记忆中。总之,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既然人不免一死,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都不应浪费时间。不过,真正觉得光阴的可贵,也是有了一定人生阅历之后才能有的体会。不要说小孩,便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也常常认为有大把大把花不完的时光而不加珍惜。
很多惜时的名言警句,儿子都记在脑海里。有一次,我读到朱熹的《偶成》: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池塘才觉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心中慨然有感,也和儿子做交流,至今他还能背诵。记得一次和儿子在散步的路上,我们还讨论过,如果以80岁为标准,那么一个人一生能有多少个小时。其中,有多少个小时吃饭睡觉;掐头去尾,一个人年富力强真正能做点事又有多少个小时。儿子过于懈怠时,我也会从反面加以督促,一个无所事事、无所用心的人,即使活得很长,也没什么意思。
有一个好的身体基础自然十分重要,孩子小时候由于父母的过失落下了病根,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看到儿子有的同学体质特别柔弱,真有些替他人担忧,认为这样很难经受住人生的风风雨雨。但我和儿子讨论最多的,恐怕还是关于自杀的话题。
当今社会,生命教育(有的名之为死亡教育)严重缺失,连这个概念都很陌生。有时候好不容易进入教育主管部门的视野,又把生命教育令人啼笑皆非地装进“思想道德教育”这个范畴。但现实的残酷,似乎没有引起人们更多的重视。
有一个11岁的小女孩,服了大量安眠药自杀,原因只是恨她的小表弟夺了自己的母爱,自杀只是为了引起妈妈的重视,夺回母爱。她根本就不懂得生命不可逆转的道理,问题在于,或许根本就没有人给她讲这样的道理。本是为了更好地生,却得了一个死的结果。有的大学生或因失恋或因考试作弊而跳楼自尽的消息,我们也会有选择地和儿子讨论,并且告诉他:一个人不能承受压力就自杀,自己倒是解脱了,但人不能这样自私,你要知道,他们这样做,他们的爸爸妈妈该多伤心啊!儿子就似懂非懂地点头。我觉得,所谓挫折教育也就在其中。
鲁迅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说到底,每个人都不过是历史中间物。但其既是一个过客,又是其间的一环,所以个体才有可能从生命的无意义获得意义。我们应当如实告诉孩子关于生命的真相,教育孩子自我保护、珍惜寸阴,以及启发孩子在短暂的一生中怎样才能获得生命的实在感与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