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孩余玉就读于南昌市某小学,几天前,在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她写了一篇扶起跌倒老人的作文,不料30分的作文只得了5分。语文老师的评语是:“现在这个社会,老人摔倒了还有人敢扶吗?”这让小余玉很茫然,书上都说了看见老人跌倒要扶,自己的想法为啥被老师否定呢?(1月4日《江西日报》)
看来,层出不穷的“救人反被讹”事件真是流毒甚广,耐人寻味的是,在这起事件中,网友普遍支持这名语文老师,觉得他“说了大实话”。
这个“实话”就是现在人心不古,你做好事,很可能被讹诈,所以不如袖手旁观。这样的话如果是网友所说,倒也罢了,毕竟现实中好心人确实屡屡被讹诈,网友上网抱怨一番,没什么。但这名语文老师的岗位决定了他有教育引导学生的天职,告诉孩子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遗憾的是,这名老师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责,用普通网友的姿态贬斥孩子的作文。这是身份的错位,更是教育理念的偏差——做好事被讹诈事件屡见不鲜,这是一个让人难堪的现实,但这并不等于善良就有“原罪”,更无法证明自私冷漠是所有人乃至小学生都应该必备的生存状态。
相反,无论世道如何,善良和怜悯都是值得赞许的美德,而我们所说的“好人”,就是力所能及地帮人,这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常识,也是师者的职责所在——在日常教学中,教育孩子学习这些常识,并且鼓励他们身体力行之。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传道”,这样的教育对矫正现实才有意义。
说“实话”的语文老师也许是一个能引起很多人共鸣的网络愤青,却很难说是称职的老师,他通过评语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却忘了师者的价值所在:越是稀缺的东西,越需要布道,因为道德重建从孩子抓起,是最有效的路径。
(修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