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中国科学院通过媒体公布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此前呼声颇高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没有出现在145人的名单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随后,饶毅在自己博客发布了一篇早在3月5日就已经写好的博文,声明从今以后永远退出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从社会各界反应来看,这位“顶级海归”的落选,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目前国内生命科学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饶毅在回国前早已成就斐然,在美国学界也颇负盛名。2007年,45岁的饶毅放弃了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的职位回到中国,舆论当时将他的回归解读为“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但是,饶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自己早已预料到落选的结果,且“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诚如斯言,任何学生物的人也都会知道,饶毅落选只会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学术界的损失。
现在,就连以批判著称的科普作家方舟子也在为饶毅铩羽中科院院士增选而鸣不平。方舟子认为,饶毅曾在生命科学领域最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过三篇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也发表过三篇文章,在同样是顶级学术期刊的《科学》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如此高质高产,中国很多院士望尘莫及。”其实方舟子也应该清楚,在一种扭曲的学术环境和评价体系中,党同伐异的乱象并不鲜见,学术成就可能真的只是“浮云”。
对饶毅而言,落选院士无非失去了一个原本就不需要的头衔;但对社会而言,我们可能恰恰因为这次落选而拥有了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这个敢于公开撰文评议中国科学界种种问题的科学家,让我们看到了失落已久的知识分子道统,也让那些奉行犬儒主义的学者能在对比之中感知自身的浮躁与堕落。
饶毅一直坚信,科学界的问题这么多,就是科学界最有希望的原因。很明显,这种“有希望”的前提是所有的问题和黑幕都能得到充分地揭露,而不是知识分子们放弃自己的底线,与沉疴深重的科研机制一起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