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6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下一篇 4 2011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北秦庄之战,他们牺牲在拂晓前
  村民告诉记者,当年惨烈的北秦庄遭遇战就是在这条河边发生的
  丘东平烈士
  华中鲁艺殉难烈士纪念碑

  1941年7月,日伪两万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分四路合击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苏北盐城。7月24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一群师生,在盐城建湖北秦庄与敌军遭遇,寡不敌众,丘东平、许晴等20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其中多名女学员宁死不降,投河殉国。

  如今,在盐城建湖县庆丰镇,仍有用烈士名字命名的“东平村”、“东平桥”,而当年女学员们殉难的那条河依然还在……

  □快报记者 毛丽萍 赵丹丹 实习生 金凤 摄影 赵杰

  一幢小楼里鲁艺华中分院诞生

  1940年12月25日,《江淮日报》刊登了一则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的招生启事:本院第一期招生名额暂定四百名,分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四系,凡中等教育程度以上或有同等学力,年龄在十七到三十岁,身体健康,愿为民族解放服务,对艺术有兴趣者,不分性别均可报名。

  盐城市委党史办刘小清说,1941年2月8日,鲁艺华中分院诞生,成立大会上,刘少奇、陈毅都到会讲话,当读到院长由刘少奇兼任时,全场一片掌声。最终确认院部教导主任为丘东平,教务科长由孟波担任。教授里有许晴、许幸之、何士德等。

  刘小清说,院部的旧址在贫儿院,是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二楼是文学系的教室,楼下是戏剧系的教室,教室里有一个自己动手用土堆成的小小舞台,供学员做小品之用。所有教室里没有课桌椅,每人发一张小板凳,坐着听课,一块小木板搁在膝盖上记笔记。

  “当时教室不多,学校靠盐河一带坟堆很多,又有一小片树林,于是各班就经常去那上课。”他说,敌机来袭,就用坟堆做隐蔽场所,解除警报后继续上课,而附近一所大庙——兜率寺是鲁艺学生的宿舍,睡的是砖头加稻草的地铺。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学生们的生活却很充实。

  二队误入敌人包围圈

  1941年7月,日伪两万余兵力在飞机掩护下,分四路合击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指挥中心苏北盐城。鲁艺分院根据军部指示撤离盐城。他们沿途举行文艺演出,在盐城西边的湖垛镇,举行了“纪念高尔基逝世五周年”大会。可是没多久,战事又蔓延到湖垛镇,军部代表钱俊瑞带来军部的指示,要鲁艺分院分两个队转移,一队由院部和文学系、美术系大部组成,由黄源、何士德、莫朴三人负责随军部转移;二队由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和普通班组成,约200人,由孟波、丘东平、许晴3人率领转移。

  7月23日,盐城西乡,沟河交错,到处坑坑洼洼,二队男女师生艰难地前进着。傍晚他们来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边上,大家坐在河边等着摆渡,然而气候闷热,渡河速度很慢。最终他们抵达了北秦庄,一路困倦疲乏,队伍决定就地宿营。可谁也没想到宁静的空气里充满着火药味,原来敌人已探知《江淮日报》社转移到北秦庄,他们布置了袭击北秦庄的计划。《江淮日报》虽然转移了,但鲁艺二队并不知情,走进了敌人的包围圈。

  女学员们相继投河

  夜里,突然从东南方向传来一阵“突突”的枪声,许晴和孟波丘东平迅速做出了决定:全体集合,火速离开北秦庄。

  这时,已近7月24日的拂晓,晨雾弥漫,全队在祠堂院内集合。许晴带领战斗班走在队伍最前面,孟波在队后,丘东平居中照顾首尾,一行200多人迅速前行。刚过东面的小桥不远,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已直扑过来。许晴带领战斗班的两个同志,以微弱的火力阻击敌人,可惜他的手枪仅有几颗子弹,很快就打完了,这位年仅30岁的戏剧家,惨死在了日军的刺刀下。

  日伪军的包围圈在逐步缩小,子弹像雨点般地朝师生们射过来。好几位女学员被日军追逼到了河边,戏剧系党总支委员李锐见大家已无法突围,便高声说道:“同学们,我们宁死也绝不能让敌人活捉了去!”说完,便率先跳入了水中。

  戏剧系女生班长叶玲见李锐跳下去,也毫不犹豫地喊道:“同学们,我们宁死不受辱!”跟着跳下了水。

  冲在最前面的几个敌人正要伸手去抓女学员宋莹,她纵身往水中一跳,一个日本鬼子忙用刺刀朝水中捅去,刺中宋莹头部,水面立时涌出一片鲜红。

  戏剧系女生副班长、上海姑娘王海纹,当时还不满18岁,长得漂亮,戏也演得好,她在这严峻的时刻,大声喊道:“同学们,我们要死一起死!”

  只听“扑通、扑通”几声响,王海纹和女学员方青萍、李馨、季慧、姚莲娟,一个个接连跳水殉国。

  丘东平牺牲时挎包里还装着手稿

  教导主任丘东平也没能幸免于难,一颗子弹击中了他,他牺牲在了这片苏北平原上。

  一场恶战之后,田埂上、河边旁躺着鲁艺分院二队师生的遗体,鲜血染红了行囊、小提琴、化妆盒。事后根据调查,丘东平、许晴、李锐、袁万华、张炳炎、丛云生、王海纹,以及新安旅行团的负责人张平、张杰等20多位同志壮烈牺牲。另有教授邵惟、石流等60多人被日伪抓走,还有近60人在突围中被冲散。

  其中丘东平参加过海陆丰三次武装起义,后流亡香港,又辗转南昌、福建、上海等地,曾创作过《第七连》《叶挺印象记》等作品。就在担任华中鲁艺教导主任期间,还一心想创作一部反映新四军斗争生活的长篇文学作品《茅山下》,北秦庄战役后,人们在收殓他遗体时,还发现他的挎包里装着《茅山下》的手稿,上面沾满了血,已完成的五章成为他的绝笔。

  当地的乡亲们含泪将许晴以及其他遇难烈士一起埋葬在北秦庄东南的荒地里,教导主任、作家丘东平的遗体被安葬在古基寺东北的小河边上。

  丘东平、许晴牺牲后,延安《解放日报》在1941年10月6日发表了消息。

  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举行了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等遇难烈士大会。

  探访

  这个村

  改名为东平村

  如今在建湖县庆丰镇,有一座华中鲁艺抗日殉难烈士陵园,1984年建成,一进门就能看到李一氓题写的“华中鲁迅艺术学院殉难烈士纪念碑”,其后是烈士墓。丘东平、许晴以及其他遇难烈士就长眠于此。

  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的村现在以丘东平名字命名,叫东平村,附近还有许晴村。

  那么当年女学员投河的那条河还能找到吗?记者一路寻访,村民们说那条河就在北秦村二组。到此,果然看见一条河,窄处20多米,宽处有40多米。

  河边北秦村二组118号门前一名老人正在干农活,他叫秦书华,今年65岁,小时候他听父亲秦日章多次谈起那段往事。这条河名叫北秦河,一直向东延伸,桥上原本有座木桥。1941年7月24日,日军进了村,华中鲁艺的师生们正是在桥边和敌人遭遇。

  他说,当时敌人的子弹四处乱飞,他家正在河边,家里的梁柱都被子弹打成了两半。战火平息下来后,父亲才敢出门看情况,桥边、田埂里到处躺着师生们的遗体,父亲和一些村民将他们抬起,进行了安葬。

  老人说,1958年时,河上的桥才被拆除,而他们家通往大路上的小道也是后开的。

  追忆

  一件旗袍

  背后的故事

  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中,一件旗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旗袍的主人就是华中鲁艺学员王海纹。而此件旗袍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才落户馆里的。

  上世纪80年代末,时任盐城新四军纪念馆馆副馆长的陈肇彦到上海参加新四军研究会,恰巧遇到一位寻找新四军革命者的女士俞启英。她听陈肇彦有苏北口音,便交谈起来,其间她谈起自己的妹妹,“她自从1941年离开上海参加新四军,就和家人失去了联系。”不知道妹妹下落的俞启英持续寻亲40年,一直未能找到。

  王海纹原名俞中和,1924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在上海启秀女中读书,1941年经地下党介绍辗转经南通、海安、东台等地到达盐城,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戏剧系学习。1941年7月24日凌晨,北秦庄遭遇战发生,鲁艺华中分院几十人牺牲,还不满十八岁的王海纹牺牲后,其遗体被安葬在当地。

  陈肇彦说,当俞启英向她诉说王海纹的家史后,她一下子想起来那个鲁艺话剧队的演员。在鲁艺期间,王海纹一直参加各项演出,非常活跃,既是话剧队的演员,又是合唱队的歌手,还是戏剧系女战士班的副班长。当时王海纹在鲁艺的时候演过一部话剧《重庆24小时》,她在里面出演孔祥熙的二女儿。“哎呀,王海纹是当时很有名的鲁艺新四军战士,我们馆里还有她的资料呢。”经确认,双方终于断定,抗战期间那个在盐阜地区华中鲁艺学习的上海籍学员王海纹就是俞中和。

  40年后,俞启英第一次听到妹妹的消息,悲喜交加,一下子把陈肇彦抱住,当场就哭了。

  那时俞启英已经在沈阳定居,研究会后,她和陈肇彦约定不久后将王海纹的部分遗物捐给盐城新四军纪念馆。几个月后,陈肇彦北上,取回了王海纹参军前在上海穿过的一件旗袍和一枚嵌有她照片的银质戒指。

  “到今年7月24日,王海纹牺牲就整整70周年了。”陈肇彦说,如今,陈列在纪念馆里这件黄褐色丝质旗袍虽然经过70多年的岁月洗礼,但仍显得端庄、大方。而那枚戒指也被作为珍贵文物安放在纪念馆的库房里。陈肇彦说,遗物拿到两年后,俞启英的儿子又来到盐城建湖县庆丰镇,为王海纹和其他牺牲的烈士扫墓,以寄托家人的哀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F16 北秦庄之战,他们牺牲在拂晓前 赵丹丹 2011-6-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