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6版:读步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2011年6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岛由纪夫的“生死书”
  《叶隐入门》
  (日)三岛由纪夫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年3月

  在三岛由纪夫看来,250年前的山本常朝和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记录山本常朝思想的《叶隐闻书》在三岛由纪夫的案前摆了20年。其实他比山本常朝走得更远,三年后,三岛切腹自戕,实践了他书写的《叶隐入门》的理念。当时的日本,物质繁荣,精神柔绵,浮世绘之风大行其道,人们徜徉在物质、感官的快乐里。而《叶隐入门》就像一阵凌厉的风,要求人们重新去思考生命之尊严。“武士道,乃求取死若归途之道”,就像一粒毒丸,激发出生命所有的价值和意义。它表达的不是死,而是生,是向死而生。

  《叶隐入门》是三岛二十多年的读书心得。他归纳了武士道的三种精神,忍爱,向死而生,生命的尊严大于一切。按照《叶隐闻书》的顺序,他从48个方面进行解读,将武士精神的所有内涵阐释得淋漓尽致。涉及武士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的、伦理的、文化的,应该说,是日本文化的精髓,涵容了儒、佛、道、禅宗等诸方面。对于武士而言,外显的精神更显重要。武士,是一个天生就选择了有敌人的生活方式,在敌手的注目下存在。这让武士超越于物质的孜孜以求,而专攻个人形象的树立。牺牲是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在适当的时候选择死去,是上天赐给武士的珍贵礼物,但很多武士并不能获得这份殊荣。就像一个普通人并不能总是获得机会一样。但武士至死都不会放弃这个目标,不会放弃自己的尊严。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独有的文化,而死亡的意象尤其明显。不同于佛教的轮回,那种缠绕于身的永不休止的罪的意识,在日本文化里是没有的;而欧洲中世纪里的手握大镰刀的可怕的死神形象,在日本也是没有的。关于死亡,在日本民族的意识里,就像山泉汨汨流淌,滋润心田;也像随风入夜的樱花,美丽,悄然而逝。死,在日本,既没有被抹去,变成不朽,也没有被赋予严厉的难舍的情结。死,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唯有不怕死,不贪生,才能将活着的事情做好,才能不苟活,才能获得尊严。就这样简单,人生才能够简洁如初。

  关于武士的爱情,也是日本独有的“忍爱”。那种终身只爱一个人,至死都不会改变甚至都不会说出的爱情,并不仅仅针对女性。对于女性的爱,更多的只涉及家庭。武士的爱的对象,更多的还包含同性。包括对主公,对战友的爱。那种心心相通的感觉,日见其貌,夜闻其音,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的。跨越阶层、性别、年龄的爱,是深埋在心底的。

  相比较于日本的武士道,中国文化就要深邃婉转得多。对老子而言,生,是第一要紧的。即使是在泥水里拖着尾巴打滚的乌龟,也比供奉在庙堂里的死物要有趣得多。长寿,是中国人最深刻的追求。中国历史上,从来就不乏慷慨赴死的人,从文人武将,从庙堂到疆场,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为荣誉。如果自己的存在威胁了其他人,他们选择死;如果国家民族需要他们死,他们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名字可以串成很长的一条。但,这终究是少数人的事,是关系到民族危亡的时刻居多。即使在日本,武士道,也是极少的一部分人的命定,大部分的人并没有选择向死而生。

  对于孜孜以求于获得更多的现代人而言,死亡是最大的失去,是所有人都不愿意面对的。而当你只考虑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什么的时候,死便不足为惜了。向死若生的生命态度,其实是一种牺牲、奉献的生活态度。问题是,你为什么而牺牲?为尊严,为理念,还是为信仰……如果在忙碌了一天,一个月,一年,在忙碌了大半辈子之后,你还能思考生与死的关系,那么《叶隐入门》无疑是一本生气勃勃的书,让人于困顿委靡中猛然警醒。阿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读步天下 B6 三岛由纪夫的“生死书” 2011-6-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