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3 上一篇 2010年12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花了数月终于帮台湾同胞找到地址

  [内容简介]

  在这个通讯网络发达的年代,邮递员的工作已经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在江苏如皋这片7300多公里的乡村邮路上,长年活跃着137名乡村邮递员,他们就像137颗爱心的种子,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希望,布施一道道金色的光芒,连接了20个镇区145万芸芸百姓,编织了一张充满爱心的“绿色情网”,温暖着一个个孤独老人的心灵,点燃了孤独人生的火红夕阳,也演绎了一个个平凡而动人的故事……

  [上期回顾]

  1998年10月的一天下午,如皋邮政局城西支局来了三个农民模样的人要投诉,他们不愿意把老投递员陈昭斌调走,因为陈昭斌和他们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鹿门村上访事件”,让如皋邮政局领导们从中得到了一个启发:弯弯曲曲的邮路,沉甸甸的邮包,承载着无数乡民的渴望与期盼。邮政的根在乡土,邮递员必须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用爱心,才能赢得民心,赢得未来和希望。

  一星期之后,如皋市邮政局经营服务部下发一个通知,号召全局投递段道的乡邮员们开展帮扶孤寡老人活动。提倡每个投递员尽可能去帮扶一名孤寡老人,帮扶活动将长期坚持,支局要建立专门的资料。但这种帮扶不是强制的,完全出于邮递员们的个人自愿。

  让如皋邮政局领导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倡议,竟然得到了全体乡邮员们的积极响应。从此,陈昭斌等几个人的自发做好事行为,转变成了有组织的集体爱心行动;淳朴憨厚的乡邮员们争先恐后,一个个成了老人们的“儿子”、“孙子”,成为孤寡老人们最亲的人。

  于是,调不走的邮差,引出了此后一串串的爱心故事。137条如皋乡村段道,便诞生了137条“爱心邮路”。

  人物风采一:“人民信使”陈昭斌

  3月一天的清晨,田间的露水还有些湿漉,绿色的邮车奔驰在乡间小道上,钱国斌的心绪仿佛一下子低落了下来。他情不自禁地念叨着:“唉,要是陈昭斌没死该多好啊!”

  钱国斌的脑海中有着陈昭斌的一份完整档案。陈昭斌10岁就失去了父母,1983年走上乡邮员岗位时,他已是26岁。他是“江苏省邮电服务标兵”和“全国邮电劳动模范”,也是“爱心邮路”的开拓者,他被誉为“人民信使”,是远近闻名的“好人”,他是在2006年秋天退休的。

  在外人看来,乡邮员看上去都很苍老、疲惫。他们每天骑一辆“28”式的自行车,载上近几十公斤的邮包,穿行在乡村的崎岖小道上,一天下来最少要走三四十公里的路,说不累那是假的。但陈昭斌却习以为常。他常说:“热爱,就要有责任,就要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

  面对责任,就要敢于担当。在陈昭斌几十年的乡邮员生涯中,只要是邮件,他总要想方设法送到位,哪怕是走了许多“冤枉路”,陈昭斌也要千方百计把它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那是1998年的夏天,陈昭斌感到很困惑。原来,他的邮路上有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让他怎么也找不到收信人。原因是收信人的地址写着:“如皋县某某乡某某堡”。这个地址显然是解放前的地名称谓,如今早已不存在了。怎么办?究竟还要不要找呢?

  老实说,按照邮政部门的规定,像此类信件,陈昭斌完全可以按“查无此人”的方式来处理。妻子也劝他:“如果实在找不到就退回吧。”然而,陈昭斌却怎么也做不到。他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死信”救活。

  陈昭斌对妻子说:“台湾同胞寄信来,就是为了寻找失散多年亲人的,这是一份挂念,也是一线希望。如果信送不到收信人的手里,这条线就断掉了,希望也就破灭了,骨肉同胞就有可能永远分离。我不能放弃寻找。”

  于是,陈昭斌一边正常工作,一边继续寻找台湾来信的收信人。然而,一晃3个多月过去了,陈昭斌查遍了如皋市所有的邮路段道,也没有信件所写的地址。这可怎么办?在这个时刻,陈昭斌并没有气馁。他想,既然解放前有这个地址,那么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中就肯定会有人知道。

  果然,陈昭斌经过七转八拐,终于从老年人中打听到了那个地址。可那个地址在邻近的海安县,离如皋有100多公里。陈昭斌二话没说,选择了一个时间,骑着自行车就直往海安跑。让陈昭斌纳闷的是,虽然收信人的地方找到了,可并没有找到人。

  一次不行,那就再来一次。可第二次赶到海安时,陈昭斌仍然没有找到那位收信人。这一次该死心了吧?执著的陈昭斌并没有打道回府,而是来了个“曲线救国”。他找到了当地政府的相关部门,请求他们帮助查找。陈昭斌的执著与热情,深深感动了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他们不厌其烦,终于帮助陈昭斌找到了那位收信人。

  其实,像这样辛苦寻找收信人的事,陈昭斌不是第一次了,也不是最后一次。

  那是一年的夏天,如皋城西小学一位姓戴的老师为了给孩子治病,向新疆邮购了一些药物。可当新疆的药物寄到如皋时,学校却放暑假了,而那位戴老师也回老家休假了。

  “戴老师要是急需这寄来的药材怎么办?”陈昭斌判断。于是,他四处打听戴老师的老家地址,几经周折终于从学校的一位同事那里打听到了。可麻烦的是,这位戴老师的老家在泰州市下面的一个县,距如皋城近两百多里。

  为了将这个包裹及时送到戴老师的老家,陈昭斌顾不得自己的辛劳,骑着他的“28”自行车开始了长途跋涉,一路找一路问,整整找了一天时间,直到晚上六七点钟,这才找到戴老师的老家,终于将包裹送到了,可此时陈昭斌也累垮了。那一晚,看到邮递员陈昭斌累得这么严重,戴老师怎么也不让他离开。于是他留宿在了戴老师的老家。事后,陈昭斌却说,他给戴老师添麻烦了。

  有人曾对陈昭斌如此执著的事业热情感到疑惑,可陈昭斌自己却觉得很正常。他曾经这样解释说:“我10多岁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受了很多苦将我拉扯大。后来母亲生了重病,我却因为工作没有服侍过一天,我感到对母亲很愧疚。我岳父、岳母也不在了,社会上的老人就是我的老前辈,我对他们好是应该的。”

  陈昭斌是2008年4月21日因病去世的。离开人间的那一刻,陈昭斌最放不下心的是自己的妻子何兰芳。他深情地拉着妻子的手说:“我走了,你怎么办?你跟我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面对这样的生死离别,妻子何兰芳顿时潸然泪下……

  陈昭斌是在油菜花开的时节离去的。老朋友陈昭斌的离去让钱国斌心情很沮丧。老友的离去勾起钱国斌一连串的酸楚心事,陈昭斌只有64岁却匆匆离去,这在“长寿之乡”的如皋确实显得过早。

  凌晨4点的时候,钱国斌抬头看了看天,天才微微放亮。通常在这个时辰,刚好是乡邮员走出家门踏上邮路的时候。可那天凌晨的4点钟,却是老朋友陈昭斌出殡的日子。村口传来“沙沙”的脚步声,接着村边的公路上各种车灯由远而近,脚步声和车灯都寻着陈昭斌家的院子而来,钱国斌知道那是远近的亲友乡邻来为陈昭斌送行的。

  在相互寒暄中,钱国斌得知有许多乡亲是从磨头镇赶过来的,那里曾是陈昭斌工作过的地方。当天是个好天气,金灿灿的阳光下,前往殡仪馆的道路两侧站满了人,远近的乡邻早早等候在那里,长长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钱国斌感到胸间有一股暖流在涌动。他想,作为一名乡邮员受到乡亲们的如此礼遇,老朋友可以含笑九泉了。

  陈昭斌虽然远去了,但因他而诞生的“爱心邮路”却正在如皋这片热土上绵延伸展着,因“爱心邮路”发端的“爱心之花”却在江海平原上盛开着,因“爱心邮路”事迹而感动中国的故事却广为流传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现代快报 好书快读 A30 花了数月终于帮台湾同胞找到地址 戎丹妍 2010-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