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GDP总数超过了日本,中国也不能说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理由是多方面的。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博士惠双民看来,是不是“发达”,要看社会的相对最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等方面。
不光是体现在“人均”上
现代快报:从人均看,中国的GDP人均数字仅为日本的十分之一,有人问,看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最该看总的数字还是人均数字?
惠双民:不光是体现在“人均”上,我觉得要看社会的相对最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看他们的各种指标,比如说教育、寿命以及其他的应享受的福利等方面的水平,以此作为衡量的标准,而不能仅仅是人均的问题。
现代快报:那么如此看来,“发达”最应体现在什么方面?
惠双民:“发达”应该体现在个体身上。要看一个国家相对最弱势的群体和橄榄型社会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的财富占用或者福利享受情况。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我们最终的经济发展是落实到社会中的个体身上。
现代快报:当弱势群体享受到应有的福利时,一个国家才能说是真正发达的,是这样吗?
惠双民:对,才能说明一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发达的程度。
中国的发展要有“结合性”
现代快报:有人认为,美国人多地广,增长靠“资源”;日本地少人多,增长靠“管理”;中国可以走一条混合型道路,“西部靠资源、东部靠管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惠双民:美国的战略管理学家波特提出过国家竞争理论,其实真正的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竞争战略,而美国在全球的分工并不是靠它的地广形成的要素禀赋和资源密集,靠的是人力资本、美国教育形成的不断的创新,它是靠出口高科技产品在全球中享有了最高端的产业分工。而日本某种程度上既符合了要素禀赋说,也符合人力资本密集型。我想,中国的发展,要是靠我们前期的要素禀赋说,根据资源比较优势确定国家发展战略的话,那就是用一件衬衫换上一架飞机,这样的分工,你的附加值最低,同时污染啊,社会不稳定因素啊,产业链的各种压力都将你压在了微笑曲线的最低端。这不符合现代的国际贸易竞争战略理论,中国应该根据要素禀赋的必要优势,同时结合竞争战略理论,要参与国际竞争。不仅是人力资本密集型,同时是创新的高科技技术密集型,这种创新的技术密集型不同于现在的引进的技术密集型。这才是中国将来能不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属于高端地位,同时未来能不能给人类做出贡献的一个根本。
现代快报: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刘江永回忆对日本的观感,表示“不要往上看,要往下看”,他印象最深的不是光鲜的城市,而是结构精湛、密集分布的下水道。
惠双民: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你衣食住行等方面,还要看你的大的基础设施,比如水利、道路、港口等等,这些设施代表了你这个国家公共财富以及社会资本,下水道反映的是一个作为现代工业化城市的社会资本水平。如果说你的社会资本很弱,即便你的私人资本比较强,那也会导致“公地悲剧”,个别的资本虽然很强,但是整个社会的财富和社会资本不强,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就弱化了。这是一个长板和短板的问题,该思考如何把私人资本和社会资本平衡。
快报记者 刘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