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一位名叫卡尔·本茨的德国工程师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汽油发动机的汽车。当时,位于东方的中国,封闭的大门刚刚被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重炮轰开,沦陷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风雨飘摇,百姓民不聊生,根本顾不上对先进技术的研究。然而,汽车在问世不久之后,还是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并且在103年前的北京,就举行了一场国际水准的汽车拉力赛。
汽车问世16年后亮相上海滩
1901年冬天,一位名叫李恩时的匈牙利商人,将两辆敞篷轿车从海关带进了上海。由于负责车辆管理的人谁也没有见过汽车,因此说不清楚汽车属于何类物品。所以,他们还专门开会研究,如何给李恩时的车子颁发牌照。最后决定“给予临时牌照,暂时列入马车之列,每月征税2块大洋”。那时,谁也不会意识到,李恩时此举会成为中国汽车历史的开端。
李恩时这两辆敞篷轿车还是蛮不错的,它们均为当时美国生产的“奥兹”牌轿车。车身是黑色木制的,车轮也是木制的,外面包有实心橡胶轮胎,还装有煤油灯和手按喇叭,特意加装车顶后,外表和马车十分相似。
李恩时将轿车开到上海的大街上时,这种会发出巨大轰鸣声、跑得比马车还快的机器“马车”使市民们惊愕不已。美国人霍塞在他的《出卖上海滩》一书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形:“中国人看见这种车子,都很害怕,遇到它时都远远地逃开,把它视为了‘怪物’。后来,人们对它了解以后,又都喜欢上了它,它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观赏的人。”
103年前,北京举办国际汽车拉力赛
别看汽车在我国亮相的时间比较晚,可我国却早在100多年前就是协办国际汽车比赛的国家之一。
1907年3月,法国驻华公使巴斯德在致清政府外务部的照会中称:巴黎汽车联合会拟从中国北京至法国巴黎举行汽车拉力赛,大约于6月中旬自北京起程,请于中国境内垂情相助。
此次汽车拉力赛得到了清政府的认可,但由于中国首次破天荒地参与汽车拉力赛,境内路途坎坷,惟恐发生乱子。3月27日,外务部在致民政部的咨文中特别指出:汽车行驶急速,难以保护周全,其参赛之车以8辆为定数,在中国境内不论发生何等危险,中国政府一概不担责任,汽车经过各处,如有伤害中国人民生命财产之处,应由巴黎汽车联合会负责赔偿。
“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由法国巴黎的拉马丁报社主办。参赛车用轮船从海上运抵上海、天津,再到北京。一开始报名时,要求参加本次比赛的选手非常多,但最后只有5名选手参加了比赛,主要原因是路途遥远。
意大利的伯格斯亲王独领风骚
在参加比赛的5名选手中,来自意大利的伯格斯亲王是一位显赫的人物,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古老贵族世家,先祖曾经娶拿破仑的妹妹波琳娜为妻子。他本人酷爱旅游探险,1900年时就独自完成了穿越波斯、中亚和西伯利亚的行动。
1907年6月10日8时,5辆从国外飘洋过海运到中国的汽车,在一大群看热闹的中国人诧异和漠然的目光注视中,轰鸣着从北京城的使馆区出发,走东交民巷,出德胜门。因为参赛选手中有意大利的伯格斯亲王,意大利驻华公使馆十分重视,特意派出武装卫队,一直护送到张家口。车队按照预定行车路线,出中国长城,经张家口,过蒙古,进入西伯利亚、乌拉尔,横跨波兰、德国,然后抵达巴黎。
由于赛程沿途基本上都是坎坷不平的土路,赛车无法开得很快,加上发动机总是过热,车手们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到附近的村庄里找水。在路上,马掌上掉下的铁钉常常扎破赛车的轮胎,这让车手们苦不堪言。
为了能够正常比赛,意大利亲王伯格斯甚至使用上了事先由中国木匠制作的木制车轮。当车手们穿越长城来到蒙古大草原后,遥遥领先的伯格斯却突然迷失了方向,他驾驶的赛车好不容易到了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却又被清政府驻当地的总督给拦了下来。原来,这位总督大人看上了汽车这个玩意,非要伯格斯开车拉着他去草原兜风不可。伯格斯只好带着总督大人去草原过足了瘾,之后才被获准放行,继续参加比赛。
经过两个多月时间的折腾,约17000公里的奔波和角逐,8月20日,意大利亲王伯格斯开着那辆40马力的、菲亚特汽车公司生产的“意塔拉”牌汽车,第一个抵达目的地巴黎。在插有法国和意大利国旗的车辆引导下,伯格斯的车跟在后边缓慢地行进,接受巴黎市民的热烈欢呼,乐队不停地演奏着意大利的国歌,热情奔放的巴黎姑娘将大把大把的花瓣抛撒向了伯格斯。
两三个星期后,其他4名车手也陆续到达巴黎,他们同样获得了巴黎市民的欢迎。值得一提的是,汽车拉力赛随行记者巴兹尼用手中的相机,捕捉到了一幅幅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照片。巴兹尼高超的摄影水平为后人直观了解这次汽车拉力赛的情形,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伯格斯亲王载誉回到祖国时,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罗马城内的庆祝活动持续了好几天。他在这次比赛中驾驶的汽车成了“国宝”,被郑重地陈列在都灵的汽车博物馆内。
1908年,上海马路跑起了出租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轿车的价格居高不下,好一点的要上万块大洋,一般的也要七八千块大洋,除了少数达官贵人,没有谁能买得起。这样一来,那些远涉重洋而来的汽车,大多都躺在仓库里边“睡大觉”。为了盘活资金,一些经营汽车买卖的外国商人就打起了汽车租赁的主意。地处上海市四川路97号的美商环球供应公司,率先在卖车的同时,搞起了汽车租赁的业务。
那时,我国的国民还没有形成坐汽车出行的风气,加上租赁的价格昂贵,每小时收费4块多大洋,几乎相当于一个学徒工1个月的薪水,所以来租车的中国人很少,前来租车的大多是洋人。
几乎与此同时,出租车在我国出现了。1908年,一位只有一辆“奥佛兰”轿车的英国商人,在上海的南京路开设了一家亨茂出租车行。接着,又有几个洋人开了汽车专卖店,在卖车的同时也做起了出租车的业务。这些专营或半专营的出租车公司,主要为那些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和来往上海的外国商人,特别是外轮的水手们服务。按照当时的政府规定,每辆出租车每季度要交15两银子的税金。
1920年,在上海一家洋人开办的大饭店里当差的华人周祥生,发现住在这里的洋人都喜欢乘坐轿车,而仅有的那几家洋人开的出租车公司常常应接不暇。他心里暗暗琢磨:为啥不自己搞一个出租车公司呢?于是,他想方设法从银行贷款,购买了一辆旧的“雪佛兰”牌轿车,也搞起了出租车业务。于是,由中国人经营的第一辆出租车诞生了。
周祥生是浙江省定海人,幼时读过3年的私塾。1907年,刚满13岁的他,就拿着一把雨伞和一个装着几件换洗衣服的包袱,从老家来到上海谋生。经过在洋人开办的饭店里10多年的摸爬滚打,他炼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掌握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一开始,他主要是在码头附近招揽低档酒吧里那些常来常往的外国水手,结果生意出奇地好,开张没有多久便捞回了本钱,还清了贷款。于是,周祥生决心大干一场。两年后,他又贷款买进了4辆轿车,并且挂出了“祥生汽车行”的招牌。
由于他讲信用,经营得法,银行都乐意和他打交道。这样一来,他的事业如日中天。到了1931年,这家由中国人开办的出租车行,已经拥有了12辆轿车,在上海的北京路正式成立了“祥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接着,周祥生抓住机遇,通过美国美通洋行贷款,一次性购买了100辆“雪佛兰”牌轿车,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至1936年,祥生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在上海设立了22处分行、50多处特约叫车点,出租车总数达到270辆,有职工637名,其中司机362名,规模超过了上海滩所有中国人和外国人办的出租车公司,成为了出租车行业的龙头。
继上海之后,北京、天津、广州和青岛等大中城市,也陆续出现了出租车公司。
李敏/文 据《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