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大江苏

跨越85年,八路军老战士的抗大毕业证入藏博物馆

捐赠仪式现场

王云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梦云 摄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梦云)“这些东西是我家的‘传家宝’,现在捐给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希望能被更多人看见,让这份家族记忆变成国家记忆。”八路军老战士、军旅剧作家王云之子王晓思说。7月3日,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获赠了王云生前的抗战史料,其中有:抗大第五期毕业证、华北新华日报通讯员证、太行山区募捐救灾公演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勋章证书、原南京军区授勋典礼邀请函及其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现代快报记者看到了这批史料。泛黄的抗大第五期毕业证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历史,“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毕业证上的题字苍劲有力,题字人是毛泽东。颁证时间为1940年,至今已有85年。

中国第二档案馆研究员王晓华介绍,抗大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央红军学校,1933年扩建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2月,中央红军干部团和陕甘宁红军军事政治学校合并,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成立红军干部学校。不久,在红军干部学校基础上创办“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春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王晓华说:“当年抗大是在生活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全国抗战爆发后,抗大毕业生奔赴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张毕业证能够保存至今,十分珍贵,在全国都属于少见的。”

独立勋章是对抗战老兵最高荣誉的奖章,此次获赠的就有王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及勋章证书,馆长吴先斌表示难能可贵之处是王云的证章相吻合,编号都是09437。此外还有4张王云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等史料。

王晓思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之所以把父亲的这些史料捐赠给博物馆,一方面父亲工作生活在南京,我也出生在南京,对南京有着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看到珍贵的八路军抗战文物,能更好地把家庭记忆变为国家记忆。”

据了解,王云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许昌县刘王寨。1939年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学习,后任八路军129师随营学校文化教员、太行六分区宣传队宣传员、晋冀鲁豫军区文工团团员、中原野战军文工团队长,1947年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曾任武工队队长。后参加淮海战役任随军记者。解放后,任西南军战斗文工团创作员。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调南京军区,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文工团队长,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编剧、创作组长。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为了幸福》《决战》《水往高处流》,电影文学剧本《江山多娇》(与黄宗江合作)、《战斗的山村》(与所云平合作)等。

当天,南京晓庄学院“穿越时空的和平之声”社会实践团的十余名师生也参加了此次捐赠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实践团姚茜月说:“文物史料是记录历史的最好见证,这些珍贵的抗战文物,仿佛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让我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奋勇杀敌、血洒疆场的英勇和无畏,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