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7版:早教class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小屁孩都在愁些啥?
· 只能妈妈打孩子 是没有道理的教育
· 你如何看待幼儿园的“家庭作业”?
· 小屁孩都在愁些啥?
· 只能妈妈打孩子 是没有道理的教育
· 你如何看待幼儿园的“家庭作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小屁孩都在愁些啥?
父母缺位成孩子心理首要“阴影”
  您的孩子有心理上的问题吗?是否有厌学、做事磨蹭、拖沓、情绪不稳、乱发脾气等情况。确实在生活中,孩子的有些表现是家长难以控制的,比如说孩子拼命地哭闹,不停地动,或者坐在那里不理人,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理活动与成人不同,儿童心理在0-6岁的成长阶段会发生快速的变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小,发发脾气有点坏习惯,都在父母控制之内,所以无关紧要。但是正是这种想法让大家忽视了儿童健康的另外半边天——心理健康。

  2岁孩子怎么知道他愁什么?

  黄女士的儿子两岁多,她说:“孩子都不会说话,我怎么知道他们在愁什么呢?”其实,婴幼儿时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婴幼儿的大脑和心理发育障碍、不良的进食习惯、睡眠习惯和大小便习惯、言语障碍、负性情感(如忌妒、恐惧、焦虑)以及某些不良的行为问题(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发等)。1岁以上的儿童心理障碍主要是三大方面的问题: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障碍,情绪性格问题。

  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认为,有几个简单的技巧,可以判断3岁以内的孩子是否有自闭症等重大的心理问题:1.看孩子是否能够知道自己和自己的联系,一般1岁以内,孩子就会慢慢发展这种能力,比如他会把一个东西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会用自己的手准确的模自己的鼻子、嘴巴等;会对照镜子感兴趣。2.是否能够把自己和外界联系起来,比如他把小鼓摇动,发现有声音,就不停地重复,如果父母摇动小鼓表示理解他,他会更加猛烈地摇动小鼓。3.能否把自己和外界区分开来。比如孩子大概1岁左右会认生,这本身就是一种辨认对方是否是妈妈的行为,还有孩子经常会看着你,对着你点头或者羞涩地笑等,都是他们的身体语言。

  父母不跟孩子在一起

  成3-6岁孩子心理问题最大诱因

  学龄前儿童还没有感受到学业压力,似乎无忧无虑,但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因素也不少,儿童心理医生金利波认为,首要因素是亲子关系出了重大问题,比如单亲家庭,孤儿或者留守儿童,这些亲子关系纽带不稳定,孩子1岁以内,与父母是绝对的依恋关系,如果出现父母缺位,对孩子肯定是有影响的。很多前来咨询的父母,都有孩子较小时外地工作的经历,在孩子最初的几年,出现亲子关系缺位或者严重损伤,是导致6岁之前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因素。

  其次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现在很多家长不是对孩子不好的问题,而是“太好了”。“有一次,我在外地讲座,一位家长说:‘我什么育儿理念都懂,但就是处理不好和儿子的关系。’现在家长不缺理念,今天学了“爱与自由”,就给孩子充分自由,明天学到“让孩子学习规则意识”,孩子做事就要有条条款款了,家长自身的摇摆让孩子不知所错。”金医生说。

  金医生认为排在第三的应该是隔代教育问题。隔代环境下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奇怪的状态——孩子在老人和父母严重的价值冲突下长大,爷爷奶奶走的是经验主义路线(我把你们带大不是挺好的吗?),但是儿媳希望用新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她觉得自己培养的是21世纪的孩子。

  金医生说,“我们想象下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怎么样?他会本能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拿吃饭打比方,妈妈觉得需要孩子自己吃,奶奶会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喂饭;妈妈允许孩子把饭吃到地上,但是奶奶说浪费粮食不对。孩子对于吃饭这个事就变得无法判断了,一旦进入幼儿园,老师会要求孩子自己吃饭,而且不能掉到桌子上,幼儿园养成的吃饭习惯,一过双休,又回到原点,于是老师就开始找家长谈心了。我在南京一所幼儿园讲座时,现场调查有80%家庭是老年人带,而且现场很多也是爷爷奶奶来参加讲座的,所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提倡有能力和条件的父母还是自己带孩子。” 点点周刊记者 李义平

  金利波,江苏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专家讲师团成员,199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多年从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她擅长处理0~18岁儿童、青少年出现的各种心理卫生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