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发现 南图秘档之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南京图书馆百年身世探秘
· 南京图书馆百年身世探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10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南京图书馆百年身世探秘
  龙蟠里9号、成贤街66号、颐和路2号、虎踞路85号、中山东路189号,在南京地图上,这是五处相距甚远,且看上去毫不相干的地方。如果问一位普通的南京市民:这五个地方有什么联系?骤然间,一定很少有人能给出答案。

  实际上,这五个地方都曾经是或者正是南京图书馆的馆址所在地。从时间最为久远的龙蟠里惜阴书院,到如今有着鲜明现代风格的新馆大楼,百年南图的精彩让人叹为观止。

  这五个地方,都曾是或正是南京图书馆的所在地     制图 俞晓翔

  身世来历

  两江总督端方出国考察

  回来后在南京筹建图书馆

  江南图书馆藏书楼

  广州路南侧、乌龙潭公园以西,有一条短短的巷子,名叫龙蟠里。从广州路插进龙蟠里,没走几步,路的右侧就出现了龙蟠里9号的门牌。如今的龙蟠里9号,是江苏省文化厅的办公地点,不过,院子里那栋朱红色的两层古建筑,却透露了这里的身世——100年前,就是在这里诞生了江南图书馆,也就是南京图书馆的前身。

  清朝光绪年间,一些提倡新学、主张变法的大臣赴欧美考察。回国后,他们上书奏请效仿西方,设立图书馆以及报馆等,以图开启民智。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在给朝廷的奏折里,就这样阐明他筹办江南图书馆的意义:“窃维强国利民,莫先于教育,而图书实为教育之母。近百年来欧美大邦,兴学称盛,凡名都巨埠,皆有官建图书馆。宏博辉丽,观书者日千百人,所以开益神智,增进文明,意至善也。”

  在这封奏折递上之前,端方经过多方勘察,已将江南图书馆馆址选定在了龙蟠里的惜阴书院旧址。惜阴书院建于道光年间,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为了纪念其远祖、晋代大司马陶侃所建。“惜阴”二字,取自《晋书·陶侃传》里的:“大禹圣者,乃惜寸阴。”

  1909年,江南图书馆的两栋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藏书楼建好,共有房屋44间,耗银3.47万余两,加上原有的平房,共有馆舍140余间。江南图书馆首任馆长(时称“总办”),由端方聘请的著名目录学者缪荃孙担任。

  有了大学者坐镇主持,有了颇为壮观的藏书楼,还需要核心资源——书。作为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江南图书馆需要大量藏书,这些藏书从何而来?

  传奇开端

  巨款收购60万卷丁家藏书

  国学图书馆举办的书画展

  关于江南图书馆馆藏书籍的来源,端方在给朝廷的奏折里,也有交待:“适有浙中旧家藏书六十万卷出售,已筹款七万三千余元,悉数购致。”

  南京图书馆办公室的徐春生老师告诉记者:“端方提到的浙中旧家,指的是杭州的丁氏兄弟,即丁丙和丁申,他们是晚清著名的藏书家。”

  丁氏兄弟既然是颇负盛名的藏书家,又怎肯忍痛割爱?带着这个疑惑,记者联系上浙江图书馆古籍部的童老师,听他介绍了丁氏藏书流出的来龙去脉。

  “晚清时期,丁家是杭州城里的大户。他们不仅兴办实业,还钟情于文化。丁丙本人,既是画家,也是收藏家和藏书家,他曾经做过一件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1861年,当太平军攻入杭州时,杭州城内专门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被毁,《四库全书》流落民间。丁氏兄弟知道后,指挥家人收集残籍秘密保护。后来丁氏兄弟又主持重建了文澜阁,他们的努力,使得四分之一的《四库全书》得以劫后余生。丁丙的私人藏书楼‘八千卷楼’,作为晚清著名的四大藏书楼之一,也珍藏了大批的古籍。”

  不过,遗憾的是,丁丙死后,其后人因经商失败导致巨大亏空,不得不考虑出售藏书。

  最终,缪荃孙和丁氏后人多加沟通后,出资七万三千余元,将丁氏藏书全部买下。

  此后,江南图书馆的名称几经变更,直到1929年更名为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才趋于稳定。这以后,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国学图书馆”。1927年,著名历史学家柳诒徵出任馆长。在柳诒徵的精心治理下,国学图书馆名声大震,号称“江南之冠”。

  国宝劫难

  抗战期间

  几十万册古籍被日伪军毁掠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学图书馆面临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南京图书馆的徐春生老师告诉记者:“当时,图书馆奉命将省内各县地方志和丛书共50箱36000册运往苏北兴化,分别藏于观音阁、罗汉寺和乾明寺三处;将宋元刻本、明清精刻精印本、名人稿本、名人批校题跋本、抄本等善本书数十箱,藏于朝天宫地下密库。古籍普本书15万册仍留在龙蟠里馆内。不久后,日军攻入兴化,将观音阁所藏20箱6803册古籍全部焚毁。罗汉寺和乾明寺所藏30箱古籍,于1943年被汪伪和平军的师长马幼铭掠去;国学图书馆藏清代档案卷帙浩繁,密藏于龙蟠里本馆北侧马公祠厢房内,被日军发现后,惨遭焚烧;藏于本馆夹壁墙里的名贵字画,也被大汉奸梁鸿志劫去,下落不明;藏于朝天宫地下密室的善本书和藏于馆内的普本书,被日军发现后,移藏到了竺桥地质陈列馆。”

  抗战胜利后,柳诒徵馆长四处寻访国学图书馆旧人,多方查找馆藏古籍,亲访接收大员,请求发还馆藏图书和柜架等设备。依据书上的藏书印记,最终追回馆藏善本书和大部普本书达18万册。

  淮海战役后期,国学图书馆差点又面临另一场劫难。徐春生介绍说,当时,国民党当局一再严令将国学图书馆的藏书迁往台湾;柳诒徵采取了软抵抗的策略,拒不执行命令,这才使得战火劫余的20余万册珍贵古籍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

  虽然国学图书馆的图书得以保留在祖国大陆,不过,当时南京的另一个图书馆——国立中央图书馆,其珍品藏书648箱139727册则在1948年12月至1949年2月间,被用军舰和邮轮分三批运到台湾。

  奇迹之路

  西迁途中

  流浪的图书馆照常开放

  抗战时期建于重庆的国立中央图书馆馆舍

  国立中央图书馆,是南京图书馆的另一个源头。如今,在成贤街66号,还保留着一座建于抗战胜利后的三层阅览室,这也是中央图书馆保存至今的唯一建筑。

  徐春生老师告诉记者,说起中央图书馆的建造,要追溯到1928年。“这一年,南京召开了全国教育会议,决意筹建一个国家图书馆。不过图书馆真正筹建,则是到了1933年。这年4月8日,教育部派著名学者蒋复璁为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4月21号,他们租下沙塘园民房作为筹备地点,正式开始筹建中央图书馆。”

  1936年初,筹备处迁入成贤街。当时院子里有四栋西式两层楼。同年9月1日,中央图书馆阅览室对外开放。此时的图书馆,还没有正式的书库,图书分藏在成贤街、网巾市等几处小平房里。

  中央图书馆在筹备期间,于1937年成立了由梁思成等人组成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建筑委员会”。建筑委员会勘定国府路(今长江路)的46亩土地作为建馆基地。然而,正当蒋复璁等人踌躇满志想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时,抗战爆发了。1937年8月,中央图书馆筹备处奉命撤离。筹备处工作人员携带130箱图书,踏上漫漫西迁路。一路上,筹备处沿着长江流徙,每驻一地便设立办事处,开放阅览,仿佛一所流浪的图书馆。

  1938年初,筹备处到达重庆。当年5月1日,筹备处在重庆设立参考阅览室,供读者公开阅览。1939年3月,因敌机轰炸重庆,筹备处又搬迁到了江津县白沙镇的一个村子。

  1941年,已经完成筹备的中央图书馆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这年1月,在重庆两浮支路兴建重庆分馆,前三层为阅览办公楼,后五层为书库。

  重归南京

  大汉奸陈群的书库

  被图书馆收并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中央图书馆返回南京成贤街,收回了旧存南京的部分书籍,同时还接收了位于颐和路的泽存书库等处的图书。此时中央图书馆的藏书已达120多万册。今天的颐和路2号,就是“泽存书库”所在地。

  上世纪70年代,刚刚进入南图工作的徐春生,就被分配到了颐和路2号的阅览室工作,“这个书库,其实是大汉奸陈群的私人藏书处。南京沦陷后,陈群应梁鸿志之邀,出任伪维新政府内政部长。陈群喜好收藏,利用职务之便,他手头拥有了不少好书。1941年3月,陈群开始在颐和路修建书库,1942年2月完工。楼建成后,陈群请汪精卫题写了‘泽存书库’的匾名。”

  泽存书库建成后,收集旧图书达40余万册之多。徐春生说,他曾经看到过一份泽存书库的入库登记册,“那上面写着,几月几号,某某人送来多少书。这些送书人,多半是汪伪政府的官员。当时的泽存书库,还收有汪精卫寄存的5000多册书,其他汪伪政府官员,也在这里寄存了一大批图书。”

  抗战胜利后,陈群服毒自杀,自杀之前,他写了遗嘱,其中申明:泽存书库藏书全部归还国家。其后,“泽存书库”被国立中央图书馆接收,成为该馆北城阅览室。解放战争后期,被运送到台湾的那些珍籍,就出自这里。那些没来得及运走的泽存藏书,后来都收藏在南图古籍部,共约万余种。

  1950年3月,中央图书馆更名为国立南京图书馆,原泽存书库也就成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的北城阅览室。1952年10月1日,国学图书馆正式并入国立南京图书馆。原国学图书馆的古籍和颐和路2号的古籍,成为国立南京图书馆的核心古籍。1954年7月,国立南京图书馆改为省馆,颐和路2号作为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上世纪90年代初,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搬到虎踞路85号,颐和路2号被交给江苏省作家协会使用。自2008年起,颐和路2号的原有单位陆续迁出。如今,这里已被列入民国建筑保护单位。

  提到南京图书馆,人们立马联想到中山东路189号的恢弘建筑。南图老馆,包括作为南图前身的中央图书馆和江南图书馆,正在成为历史。这段历史,根植于南京城的各个角落,历久弥香。

  ■链接

  金庸曾是该图书馆小职员

  钱钟书的月薪高达530元

  在采访中,徐春生还给记者展示了一份1949年1月的蒋复璁、钱钟书、郑振铎等人的工资表。表上显示,1949年初,钱钟书、郑振铎都是国立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当时已经是大学者的两人工资仅在馆长蒋复璁之下。蒋复璁的薪水是640元,而钱钟书、郑振铎的薪水则都是530元。徐春生说:“按照今天的算法,这个薪水是要乘以15的,也就是说,钱钟书和郑振铎当年在南图都是高薪阶层。一般的普通员工,只有30元~40元。”

  另外,徐春生还说,大名鼎鼎的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也曾经是国立中央图书馆的职员,“不过,他的级别可比钱钟书低多了。金庸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不满国民党,进行投诉后被勒令退学。退学后,他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学习国际法。”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胡玉梅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