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一评再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谁来惩罚热衷创收的权力
· 官员别不小心
成了职业删帖员
· 当推土机贴上“国家利益”的标签
· 武松为何红不过西门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9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武松为何红不过西门庆
  西门庆文化突破道德伦理底线吗 广州日报 5月5日 社评

  近十年来,山东省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的黄山市三地纷纷举起“西门庆故里”招牌,竞争不息,西门庆也被一改在传统文学名著中“大淫贼、大恶霸、大奸商”的艺术形象,华丽转身成为当地政府追捧的文化产业英雄。

  (中国经济周刊 5月4日)

  广州日报一评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并无不可,文化经济果能相得益彰,善莫大焉,但有一条,不能钻到钱眼里只见“经济”不见“文化”,也不能只要利益,不要道德底线,更不能以耻为荣,以文化精华之名,行垃圾糟粕之实。“夜郎自大”被贻笑千年,可西南各地却纷纷争当“夜郎国”;江西宜春市因“太寂寞”而推出广告语“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这些与三地开发“西门庆故里”“异曲同工”——出名就好,哪管美名还是恶名;逐利便是,谁问能否可持续。

  于是,所谓的“文化旅游”卖点就是浓墨重彩地渲染西门庆和潘金莲的“幽会”场景、悬挂西门庆7个妻妾的“精美画像”,将西门庆丧命之地的狮子楼改造为表演西门庆和潘金莲卿卿我我的“浪漫之地”。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望而知。阳谷县曾提出要打造“武松故乡”的品牌,为何今日又青睐起“西门庆”品牌呢?因为武松身上不具备如此香艳、低俗、媚俗的噱头,话题的娱乐性不够,武松制造不出西门庆和潘金莲那样的娱乐效果。

  在“名人故里”争夺战中最卖力的大多是欠发达的地方。地方要发展,政绩要提升,怎么办?“名人经济”无疑是条捷径,一来提高知名度,促进招商引资,二来直接拉动旅游经济。于是乎,管他好人坏人、古人今人,只要有名,抢过来再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发展经济上的“黔驴技穷”和“饥不择食”,那种时不我待的政绩焦虑和发展渴望促使他们把名人资源当作救命稻草,一拥而上,至于文化深意和可持续发展,均被抛诸脑后。

  但是,文化之台搭上了,经济之戏未必能唱好。比如位于郑州市的“官渡之战”古战场旅游区,开业之初游人如过江之鲫,但次年即开始每天门票收入不足30元,门口长满杂草,1680万元投资也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沉重包袱。浮躁的发展心态和急功近利的做法,不仅可以拆掉文化“舞台”,也会破坏经济发展的“好戏”。

  现代快报再评

  我觉得这里有三个问题:一是道德伦理底线不存。如果说有些地方“开发”那些“成功”的历史上真有其人的反面人物做地方品牌,是政治或社会价值观胡涂,而争相开发“西门庆”这种伤风败俗的虚构人物做品牌,纯属要钱“不要脸”。二是没出息,没有创造和创新,就会一窝蜂地找古人做幌子,这样的地方领导还谈什么“代表先进文化”?三,其实,什么开发旅游资源、什么招商引资都是做戏,找个由头搞工程就可寻租发财,自己有捞真金白银的机会才是硬道理。至于“开发”之后景区“长满杂草”又有什么关系?花的又不是领导个人的私家钱;继任领导也不会在乎,也许还窃喜有做“改造工程”的理由呢。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