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8版: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石化巨头媚外肥己的根源还在垄断
· 有一种贪赃枉法叫“不好意思抓人”
· “拥堵费和高速免费并行”没有操作性
· 西门庆致武松的信
· 仇副部长:你是来打酱油的吗?
· 巴菲特说楼市是赌博,有人信吗?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石化巨头媚外肥己的根源还在垄断
  两大石化巨头低价出口而高价内销,在消化库存压力的同时拼命维持国内高油价,整个就是媚外肥己。这一现象说明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了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只要一招就可以:恢复民企油品进口权,将国际市场的定价机制引入国内。

  中石油和中石化再次显示出对内强硬、对外软弱的一面,他们“堤外损失堤内补”,让中国消费者为低价出口买单。5月4日的《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两大巨头以低于国内成品油税前价10%的价格出口海外,同时在国内一再谋求上调成品油价。

  上个月的涨价后,我国成品油价已处于历史高位。由于布伦特、辛塔、迪拜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在22个工作日内变化率已经超过4%,所以新的油价调整窗口又已出现,普遍的猜测是,本月中旬油价可能再度上调。在这样的背景下,反而听到两大巨头低价出口成品油的消息,让人心里着实不是滋味。

  作为经济人,两大巨头没有错,他们忠实地履行了“利益应收尽收”的宗旨,但作为稳定基础原材料的国有大型企业,两大巨头既未尽稳定经济之责,也未显示服务国人之能。

  低价出口而高价内销,如此反常的市场现象,只能说明两大巨头的出口价受国际市场的供需关系主导,走的是市场定价机制;而在国内走的是行政主导下的定价原则。成品油价格内外双轨制是两大巨头内倨外恭的罪魁。

  两大巨头之所以要充当石油市场的白求恩,并不是因为他们胸怀全球,而是因为国内市场销售不畅,炼厂享受集团出口补贴与国际炼化中心东移的结果。据媒体报道,中石化3月推出出口成品油价格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每吨130元。居高不下的成品油库存3月有所下降,但仍未能缓解销售压力,4月中下旬批发价有所下行就是证据。由于国内成品油价一再上调,加上炼油产能扩张,国内消费市场不景气。

  目前,各地加油站在促销消化库存,在批发价上升之后,各地成交量清淡,反映市场对于零售市场前景并不看好。中国成品油出口加剧,根本原因就在于消化国内的销售压力。

  国内市场供过于求,按理成品油应该降价。但事实刚好相反,不管国际油价涨跌,国内成品油价以上涨居多。原因据说是成品油定价机制定调前,两大巨头已经为稳定经济作出了重大牺牲,因此油价上调不过是恢复均衡。政府部门为两大巨头的辩解,让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高油价。

  去年,两大巨头低价出口成品油引起了巨大争议,中石化当时表示,国内成品油价格由政府决定,轻飘飘的一句话,就避开了所有射向自己的箭。

  不管石化巨头拥有怎样的游说能力,面对国际市场无能为力,出口到国际市场,就得按市场规则来。如果市场需求不旺,不可能高价出口,因为国际市场上成品油价格是完全市场化的。

  两大巨头在国际市场上老老实实按照市场定价机制行事,而国内则可以通过成本高、政府定价、国际油价上涨种种借口要求涨价。涨价的兵器库里有18般兵器,哪样使着顺手用哪样。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的定价机制是成本加成,与国际原油价格关联,关键问题是成本有多少是两大巨头的核心机密,公众根本无从得知。如果以供需来定价,出现的情况是,油荒时两大巨头囤油待涨,如2008年;油价下挫时两大巨头低价出口,如2009年下半年和现在,以维持国内高油价。整个的媚外肥己。

  两大巨头在国内油品市场上颇有雌雄双煞的风采,打遍天下无敌手。目前的定价机制出了大问题,只要一招就可拆解,恢复民企油品进口权,将国际市场的定价机制引入国内。

  (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员)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