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世博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每天5场“牡丹亭” 吃饭喝水不卸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每天5场“牡丹亭” 吃饭喝水不卸妆
江苏馆首日人气火爆,世博园游客江苏人占了两成
2

  江苏之美,在一扇扇漂移的屏风间尽情释放……昨天的江苏馆,成为中国省区市馆内最靓丽的风景之一。即便是排队等候进场,也不会觉得枯燥,江苏馆的外墙——一扇扇屏风其实是一个个巨型的LED屏,屏幕上不断变幻的图景描绘出好一个锦绣江苏!

  生命蛋“长胖”,屏风“更聪明”

  论人气,江苏馆在世博园试运行期间就崭露头角,馆内经常人头攒动。展示非遗宝物的二楼,甚至还会因为人多而传来咯吱声。“试运行期间江苏馆接待的游客达8万多人次。”江苏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有了试运行期间的接待经验,昨天正式开园后的江苏馆,在多个接待细节上做了进一步完善。首先是入口处多了一个排队引导区,由此合理疏导进馆的游客。其次,缓缓漂移的LED外墙,虽然一样的美轮美奂,但是它们经过了重新调试,稳定性更强,同时还加了更加智能化的防夹装置,一旦有游客不慎把头或者手伸进了屏风之间,它们会立即自动停止。

  走进馆内,镇馆之宝“翡翠白菜”依旧是最大看点。当然,这棵白菜可是有着亿元的身价,谁也甭想有此口福了。挨着“白菜”,是一个“巨蛋”,这是一个可以跟游客互动的“生命蛋”,从细胞裂变到新生命诞生,数万名游客已经通过亲手触摸,体验到了它的神奇。值得一提的是,昨天亮相的是一个新的“生命蛋”,与试运行期间的那个相比“胖”了不少,更有视觉冲击力。

  南京学子当“大使”,互称“菜友”

  看到记者上前,江苏馆形象大使傅迪立刻微笑着做起了讲解……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大三学生,从4月中旬试运行开始就上岗了,她和其他51名来自江苏的形象大使们一起,以江苏馆为家,用美丽的微笑迎接着每一位游客。“今天我的岗位是‘白菜’。”傅迪对记者笑着说,每天要向游客作多少遍介绍,自己已经数不清了,反正这棵白菜现在已经成了她生活的重心之一,就连另一位江苏馆的形象大使,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陈治伊,也因为担任过这棵白菜的讲解员,和她成了“菜友”。傅迪是南京人,昨天她“偷偷”对记者讲了一句南京话,“见到家乡人,说句家乡话,感觉太亲切了!”相比于傅迪,另两位形象大使,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葛昱、南京幼儿师范高等学校的徐姗姗眼下都是大四了,同学们基本上都在忙着找工作或是考公务员,她俩却安安心心地“扎”在了江苏馆。“你们6月份就毕业了,等你们服务期满,不是找工作都耽误了?”记者问。“没关系,在这里我们学到的东西更多!”两个人的回答几乎一致。

  1985年生的师兄妹每天5场“牡丹亭”

  江苏馆内,形象大使们是通过自己的解说让游客们了解江苏,而张争耀、张书雯这一对昆曲师兄妹,则通过“唱”来传播江苏文化。他们两人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都是1985年生。世博会期间,江苏馆内专门搭建的昆剧舞台就是他们的天地。

  昨天上午8点多记者见到他们时,两人正在后台化妆,脸上的妆容基本完成,张书雯正在做头饰。每天6点起床,8点左右赶到场馆开始化妆,且全套妆容要伴随着他们一整天约8个小时。这对师兄妹唱的是《牡丹亭》里最精彩的“游园惊梦”片段,每天5场,每场15分钟左右。因为每次化妆要一两个小时,所以他们中途不卸妆,吃饭、喝水等都得带着妆,不方便姑且不论,这对皮肤也是不小的伤害,但是这对师兄妹并不介意:“能在世博会这个舞台上唱昆曲,这样的机会实在不多!”

  副省长张卫国现场鼓劲儿

  昨天一大早江苏馆刚开馆,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就专程来到了现场,一是视察,二是慰问,“祝大家五一节快乐!”一句话,说得这些已经多日没有休息的工作人员们心头一热。张卫国副省长对记者说,江苏馆所展示的现代城市的理念,既融合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有非常现代化的元素,“未来的城市怎样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对江苏来说,想在全国前面,走在全国前面。”而江苏馆所展示的实际效果,目的则是通过现场展示和网上体验,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到江苏去。张卫国说,“世博在上海,旅游在江苏,江苏已经准备好了!”

  特写

  世博会上乡音多

  江苏游客真不少

  离上海这么近,江苏游客成为昨天世博会首日游的一支主力大军。逛到法国馆,听到的是软软的苏州话;逛到丹麦馆,耳边响起的又是豪迈的徐州话。记者粗略估算了一下,光是来自江苏的团队游客就有两万多,再加上散客,少说也有四五万人。以昨天世博园20万的游客量来算,差不多每五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江苏人。

  在法国馆,记者遇到了辛先生一家三口。他们从常州赶来,今年1月,辛先生到交通银行一口气买了9张票!辛先生说,他只是个普通工薪阶层,这一趟光是门票就花了1620元,不过他觉得很值!就是排队时间太长了,让他心急。“晚上回去再研究研究攻略,争取明天多看几个馆。”

  在苏州案例馆,记者碰到了不少苏州游客,“苏州人嘛,当然要来看看我们自己的馆啦。”王女士一家5个人,去年很早就预订了5月1日的门票,昨天一大早从苏州自驾过来玩,在苏州馆呆了很久,还跟馆里的绣娘用方言聊了起来。王女士对苏州馆的评价很高,“很好,能够体现苏州的特色。”

  聚焦

  苏州案例馆首次惊艳开展

  是上海世博会国内唯一入选案例馆的地级市

  地上躺着一个屏幕,墙上立着一个屏幕,两者成90度角,墙上倒杯水,地下就出现一壶茶,地下叠只纸飞机往上掷,它就飞上了墙……昨天,首次开展的江苏苏州案例馆给人带来了一种崭新的视觉体验。据介绍,苏州案例馆是上海世博会国内唯一入选“最佳实践区”案例的地级市,也是唯一入选“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主题案例的城市。

  选择万年桥“镇馆”

  苏州馆位于世博园浦西园区的一隅,走近,粉墙黛瓦,江苏人熟悉的风格。最夸张的是迎面万年桥的一壁,浩瀚35米的《水墨苏州》,长卷完整收录了苏州的著名景点,包括虎丘塔和寒山寺。苏州古城以枕河人家闻名天下,有水有桥,但是苏州桥这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万年桥,苏州广电总台大型活动中心副总监卞苏阳告诉记者,原来,在描摹苏州旧时街市风貌的《姑苏繁华图》中,就有万年桥的身影。历史上的万年桥几经风雨,到现在完好无损,苏州馆选择万年桥来“镇馆”,自然也有很多意义。

  万年桥的保护完整其实只是苏州古城保护完整的一个缩影,正因为此,上海世博会在全世界搜集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城市时,苏州以“古城保护与更新”一下被国际专家遴选委员会相中,成为世博会国内唯一入选的一个地级市馆,与巴黎、芝加哥、威尼斯、利物浦等“平起平坐”。

  宁浩力作“点睛”

  苏州馆不大,占地仅有488平方米,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苏州人可是煞费了苦心,最后决定邀请宁浩拍摄了一部表现苏州古城保护与变迁的双幕电影,展示一种不一样的视觉盛宴。没有大的地方建小型影院,苏州馆别具一格地把馆设计成两层,令第一层成为一个下沉式剧场,投影仪在墙面和地面都有投射,切换到小桥流水场景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两个立面的场景,河水在脚下哗哗流过,这就是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电影的名字叫《时间的重量》,历时两年多拍成,从一个小孩到青年到为人父母,展示他在一个城市里的成长生活过程,从而投射出城市的变迁。”卞苏阳介绍。记者看到,双幕电影非常有意思,墙上的屏幕里船在动,地上的屏幕立即变化出波光粼粼的水面;地下《枫桥夜泊》的诗从水里飘出,墙上立即出现寒山寺,两个屏幕上显现的东西永远是相连的。卞苏阳称,这是他们的点睛之笔。

  韩雪7月份将亮相

  苏州馆的二层还有一个“姑苏人家”,苏州的能工巧匠们将在其中展示苏州特有的工艺美术,包括藏书石雕、苏绣,并且还有大师绣娘“坐镇”刺绣展示。卞苏阳告诉记者,这些工艺美术项目7天换一次,让苏州更多的大师作品走向世界。开馆首日,苏州馆的形象代言人韩雪(苏州籍演员)并没有亮相,据卞苏阳透露,这是因为韩雪最近在国外拍片,“我们已经跟剧组联系过了,预计7月份她会过来。”

  扫描

  南京造“荷花池”

  成第一美景

  中国馆预约券“一券难求”

  南京造“荷花池”

  成第一美景

  “东方之冠!”“这就是中国馆!”不要问,排队最长的,一定是中国国家馆。昨天的中国馆可用“一券难求”来形容——馆方人工发放了5万张预约券,但是相对于20万入园人次而言,显然是僧多粥少!快报记者顺利领到了预约券,一睹开园首日中国馆的精彩纷呈!

  起早排队只为领券

  “在哪里?哪里可以预约?”早上7点多钟,世博园5号门口已经排起了多条长长的队伍,这是离中国馆最近的入口,毫无疑问,排队的游客第一目标就是中国馆!然而,大红色的“东方之冠”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如果没有预约,就只能遥遥欣赏,绝对难以跨入一步。昨天,世博园继续采取了人工发放预约券的方式,参观者进入园区检票口的内广场,可向检票口附近的志愿者索要中国馆的预约券,先到先得,发完为止。显然,这也难怪一大早就有这么多游客赶过来排队了。另外,世博园也向媒体发放了少量的中国馆预约券,因此新闻中心内也同样排起了长长的媒体队伍。

  一古一今“清明上河图”

  领取到预约券后,快报记者于12:30顺利进入中国馆内。中国馆的展区“由上向下”设置,在49米高空展区,放大到100多米长、6米高的巨幅“清明上河图”通过动画处理,在人们眼前进行实景展示,令人仿佛置身12世纪中国的繁华城市,与画中的人、马、车辆一同穿行其间。

  负责该区域服务的志愿者是复旦大学大一学生姚诗雨,岗位职责要求她面对游客、背对巨幅《清明上河图》,一天7个多小时站下来,哪怕画卷再美妙,也不能回头看一眼。但是,姚诗雨却连声说“不遗憾”,作为一名上海人,世博会在家门口举办,她说自己每听到游客的一句赞叹,就是一个巨大的满足。在放大版《清明上河图》正对面是“国之瑰宝”幕墙,背后存放的,正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一古一今,令人恍若隔世。

  “荷塘美景”南京造

  “快看,荷花!”刚一走到33米高空展区,记者就听到好几位游客的齐声惊叹。嘴里说着,大家已经快步上前,奔到荷花池边摆好了造型,“赶快拍一张,太美了!”毫无疑问,荷花池绝对是中国馆里上镜率最高的景观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500多盆荷花打造出来的荷塘美景,“娘家”却在南京,它们是不折不扣的“南京造”。而且,通过花期的调控技术,原本应在七八月份开放的荷花,4月底试运行开始,就已经在中国馆灿烂绽放。它们与“中国红”相互辉映,成为最具特色的世博美景。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