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世博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逛世博,绝对是个“体力活”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5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逛世博,绝对是个“体力活”
世博会开幕首日成超级排队日,智慧游客各有“偷闲妙招”
  来玩世博,一定得做好排队的准备。昨天,世博首日游客总数达20多万人次,与前几次演练相比,并不算多。不过,记者发现,虽然吃饭、坐车这些不太需要排队,但有些热门场馆,队伍排得还是相当壮观。想进沙特馆看3D电影的方先生说,排队的人“都快挤成卡片了”。

  9点开园,6点就有人排队

  昨天的开园时间是上午9点。然而,记者7点28分到达世博园6号口的时候,远远就被吓住了:马路上黑压压的全是人头,排队等候开园。

  记者绕到洪山路5号门,这里是世博园主入口,有媒体及工作人员的专用通道,可以先行入园。而普通游客的队伍,排得更长。十来列队伍,每一列都绵延了好几百米。“我6点就到了,还以为自己到得非常早,一看,前面都已经有人排队了。”上海市民虞先生连声说,“夸张,夸张。”他想到今天是正式开园第一天,大家肯定来得早,但没想到会这么积极。

  不少人早早赶来,还是冲着8点20分的开园仪式,虽然知道参观人数非常有限,无法对游客开放,但还是想碰碰运气。

  记者提前1小时抢预约券

  虽然进园顺利,但记者在新闻中心还是遭遇了一次排队。

  昨天,媒体中心向记者发放少量的中国馆预约券。这可是最抢手的预约券,但每天只有5万个名额。

  发券时间也在9点,记者8点差几分赶到,前面已有四五名同行在领券办公室门口等待。大家深知跑世博一定得保持体力,顾不得形象,一个个干脆席地而坐,静等工作人员。

  队伍越来越长,有的记者等得无聊,索性掏出相机,拍起这支特殊的队伍。

  进馆队伍“九曲十八弯”

  到热门场馆参观,绝对是个“体力活”,排几个小时才能进去的情况并不少见。昨天,中国馆、意大利馆、英国馆、法国馆、西班牙馆、瑞士馆……入口处都排起了长队,“九曲十八弯”,有人戏称“蚂蚁长队”。

  昨天上午9:00左右,记者来到了欧洲馆展区,园里还没有多少人,由于各馆开馆时间不一样,记者选择了9:30开门的瑞士馆,准备体验一下“空中缆车”。可是入口却硬是用一排排隔离栏隔出了个“十八弯”,长达一里多路,记者足足绕了近10分钟才走到入口。正在感慨有必要吗?怀疑间,人群就像凭空冒出一样,汹涌而至,短短10几分钟,10几条隔离栏被挤得水泄不通,“百年前,我们没有预计到这么多人要来”,瑞士馆在隔离栏上的这句话让很多游客忍俊不禁。

  瑞士馆的“邻居”法国馆、德国馆同样一霎那间被人群包围,每个馆的队伍排得都足足有1公里长。“都排了一个多小时了,还没有轮到进馆,累死了。”一心想进沙特馆看一下3D电影的方先生抱怨,“人都快挤成卡片了。”

  偷闲宝典

  “暴走族”不放过任何一个“蹭坐”的机会

  炎炎烈日下,奔波在巨大的世博园,“暴走族”们自有招法。脚上磨出了两个泡,来自南京的吴小姐掏出两个创可贴,麻利地贴好,继续向下一个场馆出发……当然,“偷闲”宝典更加精彩。

  边歇边看电影

  排队排累了,巴不得一屁股坐在地上,可是有碍形象怎么办?不急。许多国家馆内都有电影院,基本上,十来分钟的影片看完,人也歇得差不多了,活动一下脚腕子,又可以出去奔向下一个长队了。

  边坐边参观

  排队得站着,参观得停停走走,有没有坐着参观的?有,中国馆就是一例。从第一展区《清明上河图》出来,别急着往下走,志愿者们会引导你去“坐车”——专门设计的轨道车一列连着一列,蜿蜒穿行在展区内。无论如何,赶紧排队上车,坐下歇歇脚。两边,从中国古代桥梁开始,到现代化大厦,让你尽情领略从古到今的建筑之美。

  学“蹭”免费车

  “暴走族”们虽然脚底功夫狠,但也不会无谓浪费精力。其实很简单:坐车。从世博文化中心门口出发,乘坐“世博大道专线”,不但能节省脚力,还是免费的。当然,要想半路停下来看一看某个展馆,也可以中途靠站下车,再放开步伐。

  寻找休息区

  奔波在各大场馆之间时,哪怕时间再紧张,聪明的“暴走族”们要在休息区内坐一坐,喝口水润润嗓子——通常休息区都会配有自动饮水设备,或是自动饮料贩卖机,补充一下能量很必要。

  各自找乐

  执着专一 满园尽是“发烧友”

  包罗万象的世博会,各类人群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一些专业级的发烧友,更是特意冲着某一类而来。看电影、追国宝、拍建筑……各自寻找着各自的乐趣。

  香港女孩追着“国宝”跑

  法国馆,莫奈的名画《阳台》前,高大帅气的男子推着轮椅,秀气的年轻女孩坐在上面静静欣赏。女孩告诉记者,她和老公是从香港过来特意来看世博会的。“我的主要目标就是看国宝。”莫小姐说,她很想到世界各地走一走,可腿脚不方便,而世博会给了她开阔眼界的机会。

  3D4D5D,电影看个饱

  整个世博园里究竟有多少地方可以看电影,还真是挺难统计:大多数场馆都有影院,而且很多还不止一个。在广东馆,记者遇到了上海本地的电影发烧友小宫。“我就是冲着5D来的!”小宫说,世博园里的电影技术太先进了,3D4D5D,还有各种各样的球幕、环幕、纸幕、斜屏……可以让他看个饱。

  敲来的章当个宝

  “不出国门、看遍世界”,世博会一向被誉为另类的“环球旅游”,这是否需要一本护照?记者发现,昨天大小样式类似普通出国护照的“世博护照”开始发行,这让一些痴迷者放弃了进馆参观,只为追求各个展馆敲章的乐趣。

  “世博护照”最早起源于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后来一直延续至今,此次首日发行的上海世博护照一共有红、绿、蓝、灰、黄5种版本,成为游客们争相抢要的香馍馍。

  游客之最

  最执着的游客:

  日本老太太

  为了世博举家迁至上海

  61岁的日本老太太山田外美代被誉为世博“超级粉丝”,今天她有望成为世博园的头一拨游客。5年前,山田外美代创下爱知世博会185天进场243次的纪录,勇夺“爱知世博会全勤奖”;今年,为了参观上海世博会,她自费70万元人民币,举家迁至上海……凭着这份执着和热情,她获得上海世博会日本市场第一张门票。《北京晨报》

  年纪最大的游客:

  91岁老奶奶下次还要来

  昨天下午4点钟,记者碰到了91岁的叶奶奶,恐怕要算游客里年纪最大的了,老人的儿子杨先生一早把她从上海南汇区用轮椅带过来,一直推着她参观了4个馆。老人很开心,表示“下次还要来。”

  最不怕累的小游客:

  3岁“小不点”不要爸妈抱

  带着孩子来游世博的也很多,有的抱在手上,有的用推车推着,可是才3岁的妮妮非要自己走不可。下午3点,记者在城市未来馆外碰到他们一家时,穿着小花裙子的妮妮正扭着小屁股一个人走在最前面,而她的爸妈跟在后面,已经累得有些走不动了,“这孩子,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劲。”妈妈钱女士很佩服女儿。

  最让人佩服的游客:

  孕妇不愿被“优待”

  昨天下午2点,记者在城市未来馆门前排队的人群中看到了一个孕妇,“你累吗?”这个孕妇莞尔一笑,“不累!”见她的肚子不小,记者问:“几个月了?”“还有一周就要生了。”这让其他的游客十分佩服。很多人劝她去走特别通道,而她却不愿意,“反正队伍不长。”

  最疯狂的游客:

  自驾17个小时来游世博

  下午3点多,赵女士和丈夫从韩国馆出来,实在累得走不动了,在休息区铺好野餐垫倒头就睡。怎么这么累?原来,他们是从张家口来的,4月29日凌晨4点多就开车出发,一直到晚上9点才到上海,足足开了17个小时。赵女士说,“这个假期太疯狂了”。

  最智慧的游客:

  一家人轮流排队、吃饭

  吴先生一家来了4个人:吴先生夫妻俩、岳母和他们的儿子。他们轮番上阵,先是吴先生排队,其他人都去吃饭,吃完后,他的妻子来换他,岳母和儿子则坐在一旁休息……始终保持一人排队,“要不然这一天下来还不累死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