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5版:坊间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这个小食堂,大妈大爷都说好
· 我是曾经帅的哥
· 这个小食堂,大妈大爷都说好
· 我是曾经帅的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这个小食堂,大妈大爷都说好
4位老大妈义务干了四年,很多人说,银发餐桌比家还温暖
  晚上编菜谱、清晨去买菜、中午忙做饭、下午陪老人聊天……4年来,白下区洪武路街道刘公巷小区的银发餐桌办得红红火火。让人想不到的是,撑起银发餐桌的是4位平均年龄72岁的老大妈!

  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她们,当起了志愿者,常年义务为社区的老人煮饭烧菜。银发餐桌的故事,映射出了最美的夕阳红,又像一股暖流,涌入一个个困难老人的心田。

  4位老大妈办起银发餐桌

  易怀林,是一位普普通通、慈祥可亲的老大妈。2004年,她退休后,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时间长了,一些独居、孤寡和空巢老人向她掏起心窝:一个人过日子,吃饭成了难题,菜买少了既不好烧又不划算,买多了一顿吃不掉,倒了又可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易怀林萌发了为老人开办一个小食堂的念头。

  “你开小食堂,我们来帮你!”王梅兰、卞玉兰、栾玉萍三位热心肠的大妈十分支持她。

  社区居委会听说后,当即表示鼎力支持。因为条件有限,社区把一间只有2平方米的杂货室腾出来作为伙房,而老人就餐的地方就安排在社区的活动室,社区又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1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6年9月27日,定位于低偿、非营利的老人食堂正式开张了,4位老人给这个小食堂起了个温馨的名字“银发餐桌”。

  每顿饭基本保证三菜一汤

  银发餐桌每天都会推出不同的菜谱。易怀林说:“基本上每顿都是三菜一汤,一荤两素,保证老人的营养。”

  银发餐桌对来就餐的老人根据饭菜成本收费,每顿饭每人收5元钱。对生活非常困难的老年人,银发餐桌实行特别优惠,5元钱不仅吃一顿还可带一顿,晚饭也能顺带解决了。

  “银发餐桌”除了向老人收取一些微薄的饭钱,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为了让银发餐桌能长期办下去,同时能让社区老人吃得起,4位老人宁愿自己多吃点苦,能省则省,不浪费一分钱。

  买菜是“银发餐桌”日常最大的开支。负责采购的王梅兰大妈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舍近求远,到2公里之外的尚书巷菜市场买菜,因为尚书巷菜场菜便宜。

  老人们图的不只是一顿饭

  “这里的菜卫生又好吃。”75岁的李兆凤老人高兴地说,有了银发餐桌,真是太方便了。原来,她的子女都不在身边,平时她一个人在家吃饭,总是对付着过。如今,她不仅能吃好,还有人聊天!

  远在外区的老人也慕名找到了银发餐桌。家住秦淮区秦虹小区的有位大爷隔三差五会过来吃饭,吃完饭后,还会和新结识的老伙伴们打会牌聊会天。

  刘丽芳老人今年85岁,住刘公巷社区3号,每月仅靠350元的遗属费,独自一个人生活。自银发餐桌开业起就在这儿搭伙,每天都会准点来吃饭。如果有个两天没来,易怀林就知道老人生病了。这时易怀林便会带上饭菜上门看望。

  “老人图的不只是一顿饭!” 刘丽芳老人说,银发餐桌比家里还温暖。

  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老人在这里搭伙。

  街道加大投入,厨房换新颜

  如今,银发餐桌已经旧貌换新颜!扩建至4个平方米的小厨房装潢一新。

  原来,洪武路街道利用2009年辖区内社区调整的契机,投入数万元对原刘公巷社区的办公用房和活动室进行了重新装修,建成面积200多平方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银发餐桌作为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最鲜明的特色,条件更是大大改善。

  如今,老人们在这里除了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菜肴之外,还可以在这里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享受温馨舒适的居家养老服务。快报记者 钟晓敏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