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13版:世博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住进“世博人家” 感受老上海风情
· 危险品车辆进沪
只有六个道口能走
· 江苏制定世博
急救医疗保障方案
· 七市民“组团”参加世博图片展
· 住进“世博人家” 感受老上海风情
· 危险品车辆进沪
只有六个道口能走
· 江苏制定世博
急救医疗保障方案
· 七市民“组团”参加世博图片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住进“世博人家” 感受老上海风情
  上海静安区愚园路579弄,走进院子,两边一幢幢民国时期的小洋楼,和南京的慧园里很有些相像。

  老电风扇、老收音机、老木桶、欧式水晶吊灯、欧式挂画、欧式雕塑……很有些旧时上海滩的风情。50多岁的张丹青阿姨,将家里拾掇得很有情调。凭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她的家成功入选上海世博局指定的“世博人家”,将在今年世博会期间接待外国游客朋友。

  □快报记者 孙兰兰 安莹

  中西合璧的老上海滩风情

  昨天下午三点,对照着门牌号,记者找到了静安寺愚园路579弄35号张丹青的家。张阿姨正在和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告别,“以后没有采访任务的时候,欢迎到我家做客。”

  看到快报记者,张阿姨热情地说:“来,进来吧。不用换鞋。”听说记者来自南京,她更开心了。“真是巧了,我母亲就是南京人,现在还有很多亲戚在南京呢,中山陵、明孝陵我去过很多次。”

  成为世博人家,也是有要求的。主人热情好客,家里也得有特色。让外国友人来看什么?当然得感受到浓浓的中国特色、上海特色。

  一进张阿姨家,就明白她家为何能当选了。上世纪30年代的3层小洋楼,独门独院,还带个小阁楼。客厅、书房、琴房……都很有特色。张阿姨说,公公婆婆是南洋爱国归侨,这房子就是当年政府分给他们的,丈夫从小就住在这儿,房子格局几乎没动过,保护得非常好。最吸引人的是琳琅满目的摆设,藏鼓、法式吊灯、江浙一带以前常见的红漆小木桶、埃及壁画、印第安雕塑……院子里、每一层的阳台都开满了各色鲜花。完全是旧时上海滩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情。

  而客厅的地上还放着一台淡绿色的老式电风扇。一看就是古董级。“这可是华生牌的噢,老名牌。到现在不生锈,还照样能用。”

  刘晓庆在她家拍过电视剧

  去年,刘晓庆拍的戏中,有一场需要有老上海的弄堂场景,张阿姨家还被导演相中了。拍戏的那两天,家里可热闹了,三四十号人全都挤在她家。

  看着剧组的人每顿就吃简单的盒饭,张阿姨挺心疼,还专门给他们打打牙祭:一下子包了18斤馄饨。家里的小阿姨早晨6点就起床了,不停地包,才包够了这么多人吃的。

  接待外国友人,张阿姨家有着丰富的经验。她拿出一叠厚厚的照片给记者看,有的是法国艺术团来上海表演时,到家里参观的;有的是瑞典留学生,和张阿姨的儿子一起在琴房里弹钢琴……张阿姨说,她退休以后,就加入了上海著名的“老娘舅”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成为宣传上海老弄堂文化的一员。

  为了准备迎接世博会,张阿姨特意参加了礼仪培训,熟悉外国人的风俗习惯。“比方说,日本人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用筷子夹菜给他们,这很不礼貌。”除了自己忙着准备,她还教邻居说英文。

  “世博人家”各有各的拿手戏

  记者采访发现,每一户世博人家,都各具特色。

  章兰幼一家,是去年首批入围世博人家试点的四户之一。她的“拿手戏”是烧得一手上好的素菜。甚至可以逼真仿制上海知名的“功德林”素食。

  章兰幼家面积近100平方米,其中一间近20平方米的卧室,可以供外国游客居住。

  “戏曲、摄影、集邮、烹饪、手工艺等都是世博家庭的特色。”上海闸北临沂社区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吴国香家庭是“越剧家庭”,另一户82岁的老奶奶会做“虎头鞋”。程叔雏家,就更出名了。他家幸运地成为“001”号,头一个挂上了“世博人家”的牌子。身为一名中学教师,退休后,程叔雏经常去海外旅游,学会了一些英语日常会话,和外国朋友交流起来,没问题。

  据了解,2008年北京官方认证了598户北京“奥运人家”,其中许多四合院是具有多年营业资质的家庭旅馆;而在上海,“世博人家”分成两类,一类位于条件较完善的居民社区,可以接待住宿;另一类则是特色弄堂等具有老上海风情的人家。

  张阿姨拿出以前接待法国友人的照片 快报记者 孙兰兰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