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3版:世界观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不能忘却的纪念
· 不能忘却的纪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不能忘却的纪念
  4月26日,在乌克兰首都基辅,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失去丈夫的一些乌克兰妇女手捧丈夫的遗像和鲜花,参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4周年纪念活动。    新华社记者 宋宗利 摄

  4月26日,在乌克兰距切尔诺贝利核电站50公里的小城斯拉乌季奇,一名男子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遇难者遗像前点燃蜡烛。 新华社/法新

  4月25日,重庆涪陵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在烈士陵园,老兵痛哭悼念战友。网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些深藏的往事超越了个体的“心空”,成为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精神砝码。尽管这样的砝码,会造成种种精神冲突,但是更多的时候,它成为火柴,燃烧我们的心灵,激荡我们的泪水。

  “核”,是一个令人谈之色变的东西,而当今的世界,切实消除核武器扩散风险成为多国之共识。核与和平,考问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

  乌克兰等国纪念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24周年,而按照专家的断言,“切尔诺贝利后遗症至少需要800年才能消除”,那么,“还需要多少个24周年才能结束这样的噩梦”恐怕就不单单是一个算术题目了。一个影响了昔日世界的大事件,“切换”到那些关于逝者老照片、亲人表情的细节时,你既能感受到个体的心跳,同样也能感受到整个时代和整个世界的心跳。

  这个世界,有太多不能忘却的纪念。时隔那么多年,“816”作为旅游景点敞开了大门,但是,我们的老兵,又怎能只以故地重游的心态出现在那些尘封的记忆里?时代、洞窟、青春、生命……奏出的交响乐,唯有当事者可以品味至深。在老兵的哭声里,重又想起那句话,“老兵不会死,老兵只是慢慢地消逝”。

  刘方志

  一名女子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遇难者遗像前点燃蜡烛。    新华社/法新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