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3版: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赵局长,你的“名片门”还没关上
· 赵局长,你的“名片门”还没关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论坛 博客 推荐  
赵局长,你的“名片门”还没关上
  其实,名片是真金白银,还是废铜烂铁,并不太重要。 值得玩味的是这背后的一些隐秘心理,折射出了“民”与“官”的两种焦虑:“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缺少更多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迫使民众的焦虑目光逡巡于所有可疑的细节。而“官”对民意的汹涌也心存疑惧…… 摘自网民留言

  江苏盐城大丰市国税局长赵某某“黄金名片”事件经过两三天的沉淀,并未平息,而是继续发酵。网民似乎不愿放过这一真假难辨的涉腐门,跟帖评论络绎不绝。有的直呼“盐城国税局:网民期待你们公布黄金名片的真假”。看来,想简简单单地回避或只言片语的搪塞,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本来,我们都怀疑这起事件是一件有恩怨背景的网络报复事件,也不大相信所谓的名片由金子铸成或镀金制作。眼下,确有一些好大喜功、喜欢标榜时髦的官员把代表身份的名片印制得十分考究,成本自不必说,那种俗气的劲头真让百姓们看了堵心。不过也就非议非议罢了,之所以引发网民“围观”,在于它的背后有无腐败的影子,倘若“黄金名片”是子虚乌有的瞎起哄,澄清不难,正名更易。

  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因为相关当事人及其单位对事件采取了草率应对的态度,给人们提供了更大的想像空间,扩生更多的疑问。

  为什么遇到这样的网络拷问,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及其上级机关总是触发“刺猬敏感”,对外界竖起一道抵触的墙,刺伤意欲靠近的人?如果说名片事件不足以构成对公务人员的诚信危机,那么,视网络监督为雷区,躲躲闪闪无言以对,反而造成民众高度的“倒逼联想”和“有罪推定”。这种现象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我们的政治环境下,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机构的公职人员深思。

  “黄金名片”事件应该怎样处置?“名片门”的男主角应该从这一事件中汲取什么教训?其他在公务消费中随心所欲的官员们应该受到怎样的警示?

  或许,我们可以从网民的智慧和大义中找到答案——

  “可以肯定,国税局长只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其‘微薄’的年薪绝对不会高到能用得起‘黄金名片’的地步。能够制作‘黄金名片’并到处散发,这种高额成本来源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滥用手中权力。而权力滥用必是腐败的开始。按说,慕绥新因穿高档西服被眼尖的记者揭开了原形,周久耕因抽‘九五至尊’被查处,这是官员的前车之鉴,所有人都当心存畏惧和小心。对这样一个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当地监督职能部门如不能及时从中‘嗅’出点什么或给公众一个满意的交待,实在令人担忧。”(网民陆志坚)

  网民不依不饶的动因就在官腐怀疑。要消除这种怀疑,当地监督职能部门的“嗅觉”是不能或缺的。这不仅是对赵局座的清白负责,也是对民众的托付担责。

  “笔者关注的点不是这张很一般的名片,而是国税局的这位局长在面对公共事件时的处置方式。”

  这位网友用细致的调查证明图片没有PS的痕迹,名片上提供的手机号码归属地信息和注册名正确。政府网站公示的手机号码,也与名片一致。经过这么多网络事件的检验,我们已经不用低估中国网民的觉悟和技术了。任何想忽悠网民智慧的企图最终只会被网民扒得寸缕不剩。

  “一张名片,一个谎言,透出的是公务员面对公共事件的胆怯和心虚,为掩盖一个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的事情,而造就出一个更大的公共事件。一个公务员如果连这样的小事都要回避社会的监督,那怎么能称为公务员,何况还是一个税收征管机关的局长,人民何以信任将税交给一个说谎的机构?” (网民张洪峰)

  “客观的说,‘黄金名片’有他人陷害、恶搞之可能。如不及时调查公布这个事件的真相,必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党和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网民hh333)

  网民其实是冷静客观的多。上面的留言说得多深切而理性!连普通网民都能意识到的公信力问题、政府形象问题,难道盐城方面没有知觉?

  “其实,名片是真金白银,还是废铜烂铁,并不太重要。值得玩味的是这背后的一些隐秘心理,折射出了‘民’与‘官’的两种焦虑:‘民’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但由于缺少更多直接有效的途径和手段,迫使民众的焦虑目光逡巡于所有可疑的细节。而‘官’对民意的汹涌也心存疑惧,面对公众质疑,官方常常是草率地先予以否认,然后就是搪塞推脱,直到演变成再多谎言也掩盖不了真相的时候,才会一点一点地被倒挤出事实。这种相互不信任的状况,本不该存在。公众有权利和责任关心与监督官员的廉政情况,官员也有义务主动表明自身廉洁奉公,这本就是‘官’、‘民’一致的目标。但在公务人员财产公示制度不完备的情形下,‘官’的合法消费可能要左闪右躲、偷偷摸摸,‘民’对‘官’的廉政监督也会扭曲成了将细节放大、联想的‘索引派’方式,导致捕风捉影、以讹传讹。”(网民赵强)

  异常深刻的网民声音!如果这样的声音还不能让“名片门”里的人们有所反省的话,那真的可能意味着不是名片的变质,而是名片主人的变质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