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初的南京,春寒料峭。反常的气候和山西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是这个城市每天关注的话题。4月4日晚,19岁的工人小孙坠入幕府西路金域中央三期工地的桩井,被困在地下27米深处。次日,这个消息开始成为城市新的话题。这一天下午,千里之外的王家岭煤矿传来消息:被困在井下8天8夜的115名矿工被成功救出。南京市民将目光从王家岭转向幕府西路,但在等待了12天后——4月16日23点56分,被泥浆没顶两米的小孙才重返地面。
没人知道,小孙的生命在井下延续了多久。也没人知道,如果坠井之初小孙还活着,他是怎样的无助,又是怎样地看着自己的生命一丝丝逝去。面对进展缓慢的救援,不少市民发出质疑:这样大一个城市,为什么就救不出小孙?面对这件关乎到一个人生与死的公共事件,政府有没有尽到全力?
“王家岭100多人都救出来了,为什么南京这一个人一直救不出来?”
4月5日上午,新街口一幢写字楼里,看到小孙坠井的新闻时,顾先生和同事们毫不怀疑,小孙会在两三天内被活着救出地面。在救援现场,媒体记者们和工地救援指挥部也几乎同样乐观。下关区有关部门发布消息称,“孙克威,男,19岁,江苏宜兴人……预计在6日晚些时候可以将被困工人救出。”
当天下午,几名记者在工地等候。“人不出来,我们就不回去。”一名记者告诉阻拦他的工地保安。但他很快发现在现场等候几乎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这场救援将持续12天零2个小时。
困住小孙的桩井深达35米。上方是5米深、直径60厘米的洞口,这5米空间将成为大楼的地下室。洞口下方是两根焊接在一起的桩基,每根长15米。救援人员探测发现,小孙可能被困在24.5米的深处。
南京市安监局、公安、消防部门和岩土、工程方面的专家赶到现场,研究救援方案。最终,他们选择了沉井作业法,即沿桩井外围挖一圈救援井,到达小孙所在深度,再设法救人。此后,方案虽然几经调整,但大方案没变。
最初的救援确实比较顺利。4月6日下午,救援井已深达十余米,工人24小时轮番作业。按照这个速度,第二天救出小孙并非不可能。然而,7日凌晨开始,井下发生涌土、回填、渗水,随之而来的是塌方的危险。这些先后出现的意外和风险一直困扰和阻碍着救援工作的进展,直到小孙出井那一刻。
长久的等待让市民们失去了耐心。人们在关注小孙命运的同时开始责问:“王家岭100多人都救出来了,为什么南京这一个人一直救不出来?”“时间这么久,活人也会被饿死!”
“小孙都救不出来,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营救玉树灾民?”
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灾难”和“救援”再次在市民口中和网上反复出现。当晚,电视里播过有关营救小孙的报道后,紧接着是几条“南京各界纷纷慷慨解囊,做好准备奔赴青海玉树震区营救”的新闻。这让网民“看江北”感慨万千。4月16日,他发帖追问,“面对小孙,没有先进的营救设施设备,没有(有效的)营救方案和办法,没有温暖的问候和安慰,没有激动人心的营救场面……小孙都救不出来,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营救玉树灾民?如果营救方没有最佳方案,为何不能换另外一组甚至多组营救组织?”这条帖子成为当天西祠胡同的头条。
坠井事件发生后,网民就一直在表达关注、失望和质疑:救援是否走了弯路?方案是否最科学有效?4月10日,渗水导致救援工作再次暂停。网民“绝爱→斑马猫”忍不住质问,“失败都有理由,可是,底下是一条生命啊……多少天了!即使有命也早给折腾没了!”他甚至怀疑,在救援初期,施工方有没有出于某种原因而影响施救?
小孙坠井后第12天,一直关注着救援进展的“oinanjing ”称,救援措施从一开始就很让大多数人失望,而每天的救援结果更是一次次让人陷入失望,“地下的人没有错,热心的民众没有错,实施现场开挖救援的人没有错,错在哪里呢?”“南京拥有这么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及专家,为什么就找不到一个更有效的施救方案?”
一些声音则直指政府。“小孙坠井已经成为公共事件,政府有没有在事件中做好主导?有没有调配各方面资源进行救援?为什么只用手工,而不调用大型机械救人?”换而言之,政府究竟有没有尽力?
为何事故发生后第三天记者才被允许进入工地?
事故发生第二天,记者来到现场时,被允许进入工地大门,可以看见几十米外的桩井。但4月6日,工地大门就被封锁。7日,快报记者再次前往现场采访时,只能爬上幕府西路北面一幢尚未完工的11层大楼楼顶,才得以看见救援现场。
当天下午,施工方终于允许记者进入工地。从这天起直到小孙被救出桩井,连续10天,每天下午4点,都由施工方江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一位姓周的经理在现场进行新闻发布,并留给记者10分钟拍摄时间。“我们也非常着急,救援人员是24小时轮番作业。”每次发布会上,周经理都反复表达这一态度。
然而,对公众最为关心的小孙的生命,历次新闻发布会上,施工方都没有正面回答。“我们不能确定,只能尽一切努力。”周经理说,向井下的供氧从未停止,但没向井内输送过食品和营养液,原因是,“小孙坠井时双臂上举,井内狭窄,关节无法弯曲,也无法进食。”4月13日,是小孙坠井后第9天。按照常识,小孙生还的几率为零。井下救援人员在桩基上割开一个窗口,闻到了尸体腐烂的味道。医护人员被派到工地进行防疫。但在新闻发布会上,小孙死亡与否的信息仍未被公布。
事实上,除了小孙坠井最初几分钟,曾对工友的喊声有过微弱回应外,他就再也没有任何反应,生命探测仪也探不出任何生命迹象。网民怀疑,施工方早就知道小孙已死。“只有法医才能宣布他死亡。”施工方对此回应道。
此外,事发当日,小孙的亲属曾出现在工地,但记者自始至终都没能见到他们的面,希望采访家人的请求也被施工方婉拒。这一事实也遭到网民质疑。“他们被安置起来,有专门人员陪同,正在做安抚工作。”施工方称。
施工方回应:
渗水、塌方等意外导致救援工作一再受阻
“给我工具和人手,我几天就能把人挖出来。”有网民称。“公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地下的情况实在复杂,外行很难明白。”施工方表示。
施工方安保部门负责人邹主任说,事故发生后,就由市安监局应急救人处牵头、协调,公安、消防等部门参与,成立指挥部,并组织专家研究和论证方案。“专家一共来了20多人次。”并且,救援人员也并非外界认为的施工方的工人,而是从外面请来的专业救援人员。救援期间,副市长陆冰曾到现场。4月12日,市委书记朱善璐也表示:绝不放弃营救落井小孙的任何机会!“不是没有考虑使用大型机械,但一是空间施展不开,二是大型机械震动大,必然会伤害小孙。”邹主任称,一切救援措施都是在“小孙活着”的前提下实施的。
但事实是,救援进程没有按照指挥部的时间表来。随着时间的拖延,小孙几无生还可能。公众质疑,原本为了让小孙存活的救人方案,却导致时间越拖越久,最终眼睁睁看着小孙死亡。这本身就自相矛盾。
施工方对此的解释是,“最初预计,几天就能把人救上来。”但随着救援的进展,渗水、塌方等意外相继发生,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后才能继续施工,这才导致救援工作一再受阻。最后看到小孙时,他已经陷入泥浆两米以下,而小孙坠井之初,他脚下的泥土可能是干的。“时间久了,地下水渗上来了。”救援过程中,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孙生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救援人员却无可奈何。“沉井作业大方案已经定下来,后期遇到意外,也只能做局部调整。如果重新设计方案从头再来,时间会耽误得更久。”此外,还必须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不能发生二次事故,井下发生危险时,救援工作只能暂停。
对公众提出的工地安全防护问题,邹主任说,工地上打完桩井后都是盖起来的,就是防止人掉下去。但事发当晚,打桩机刚从地面拔出,还没转向下一个桩井时,小孙就掉了进去。
12天的救援,先后调集和租用了拔桩机、钢护桶、活臂钢管、控压机、抢水泵、25吨汽车吊、130吨汽车吊、电焊机、气割机等。为防止下雨,还准备了雨篷。截至昨天,指挥部还未来得及统计所有花费。“粗略估计,至少有100多万元。”邹主任说,光是那台130吨汽车吊,一天的租金就是1.8万元。
专家:
如果坠井后人活着
该实施方案肯定不行
12天的救援,最终只捞上一具尸体,是方案本身就“先天不足”,还是对地下情况预判不准确?有没有其他更科学有效的方案?偌大一个南京,为什么一些大型工具还要到上海、无锡去租借?为什么专家介入,也不能很快将人救出?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岩土方面的专家李维滨教授也在关注小孙坠井事件。但由于手头没有现场详细的地质资料,李教授表示,他无法对方案进行评估。“但地下的情况确实复杂。”李教授说,南京地下水位很高,往地下打一米,就可以见到地下水。地下的压力主要来自地下水和土,每往下一米,水的压力就多出1吨,土的压力就多出1.5到2吨。在地下20多米,来自水和土的混合压力乘以一个系数(小于1)仍有数十吨,这正是井下作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5厘米厚的钢护桶都被挤压变形,可以想见地下压力有多大。”所以,以为像挖水井一样去挖20多米深的救援井,只是外行的想象。
“深井作业,主要靠人工。”李教授说,采用挖掘机,也只能挖到五六米的深度。钢护桶和更大直径的钢围堰主要用于水下施工,一般的工地用不上,所以很难找。如果换用钢围堰,承受的压力也会更大,施工难度也更大。
此外,“王家岭矿难中,救援人员探明人员位置后,可以输送氧气和营养液。被困人员也可以在巷道中走动,只要水不没顶,就不会死亡。”而南京这次救援并没有现成的巷道可以利用,小孙又被困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动弹。“另外,可以想象一下,从9层楼的高度坠下,生还的几率能有多大?”
不过,李教授认为,如果小孙坠井后就已经身亡,这种旷日持久的施工方案是可行的。可如果人是活着的,这种方案肯定不行,可以采取更激烈、有效的方式。这种方式即大规模开挖。最初,施工方也曾提出这个方案,但在图纸上就被否决了。“工程量太大,空间施展不开。”
“但至少这是公众希望看到的。”李教授说。不过,他也指出,公众希望看到的这个方案,其实并不一定就比沉井作业有效。“南京地下多软土,如果开挖斜坡,至少得1:1,即斜坡不能高于45度。”但坑越深,这个比例就得1:2,甚至1:3,否则很可能会塌方。坑深25米,斜坡的长度得56米左右,不仅现场空间不够,而且工程量超大。此外,坑越大,地下水渗入的就越多,综合各方面因素,施工方排除这个方案并非没有科学依据。
这起安全事故发生后,南京市城建部门相关负责人提出,希望生产水泥桩管的厂家,在生产类似桩管时,要在空心的桩管中安置横向铁丝等物品,防止再有人员在施工时落下的情况发生。“但水泥桩管的生产有国家标准,这只是个建议。”施工方称。
□快报记者 常毅 实习生 姜毅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