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社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玉树见证,“公民精神”再次直赴前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玉树见证,“公民精神”再次直赴前线
  有了汶川抗震期间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的经验,玉树抗震救灾,迅速开启了一条清晰的全民抗震的路径——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各级政府紧急动员救灾力量,而民间救援队伍更是想方设法抢占抗震先机。各负其责,各有呼应。这种全民抗震救灾的大场面,只有在镇定、自信、有序的状态下才能出现。

  也正是因了民间力量的齐头并进,“广泛的公民社会”才没有成为一句空洞的评价。

  奔赴玉树!当陈光标带着数十台机械绝尘而去的时候,那些关于这个人作不作秀的争议,也同时会淹没在大西北的风沙里。

  陈光标所代表的民间力量慷慨赴沙场,留给这个社会的是一种温暖的背影。

  这个时代的心胸绝不同于既往:放过个性和品德上的琐屑视角,转而注视社会发展进程中公民的整体作为,这是这个时代的最佳状态。

  每一次灾害,都是对公民的动员,都需要每个公民拿出力量。陈光标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对陈光标不吝赞誉,是受到了他身后的公民力量的激励。这种力量叫做救援队,叫做志愿者,叫做网民……

  美国《时代》周刊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写道:“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当时,“中国出现广泛公民社会”也为外媒关注。

  灾难,让祖国一次次伤痛;灾难,也在一次次锻造着公民精神。请不要小看民间力量慷慨赴沙场的“节奏感”。在灾害条件下,我们今天面对的诸多困难,完全可以被整齐划一的公民精神所瓦解。在其他领域,其他危机时刻,又何尝不是呢?

  纵然牺牲仍然常见,纵然生命仍然脆弱,纵然那些被军人和百姓抱在手中的心跳渐弱的生命仍然令人扼腕……但是种种欣慰仍时时坚强着中国的心脏。

  这一次,被公民精神所鼓舞的民间力量再一次成了政府的好帮手。这种迅速地、自发地动员起来的力量,证明了中国公民社会的推动作用。陈光标的队伍,不过是这一股民间力量的一个部分:青海大地震发生后,各地救援力量展开生命大营救,3000多人救援队伍连夜陆续赶赴灾区,这中间,人们甚至看到了僧侣救人的身影。

  灾害突然降临,全方位的考验随之而来。从汶川地震挺过来的中国人突然发现,比之以往,这一次民间力量作出的反应更快、所做的工作更有成效。

  14日,笔者采访民政部专家组组长夏学銮先生时,夏先生一句“民间组织应是政府可靠的同盟军”的表述,使我们今天看待玉树救援时加深了见解。

  有了汶川抗震期间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的经验,玉树抗震救灾,迅速开启了一条清晰的全民抗震的路径——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各级政府紧急动员救灾力量,而民间救援队伍更是想方设法抢占抗震先机。各负其责,各有呼应。这种全民抗震救灾的大场面,只有在镇定、自信、有序的状态下才能出现。

  也正是因了民间力量的齐头并进,“广泛的公民社会”才没有成为一句空洞的评价。从玉树地震的发生,到现在,慢慢扫描一个个救援镜头,不难发现,这些镜头下的人们的行动少了几分慌乱,各时各处所展开的救援行动,被一种无法言说的力量所统帅。这其实就是公民社会的力量,在这个力量的主导下,公民精神畅快地释放着。

  我们所期待的公民社会,必然是围绕共同利益、目标和价值而形成的非强制的行动团体。我们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所看到的公民行动,把救援生命放到第一位,把各种力量的联合作为优势。截至15日下午2时37分,奔赴玉树震灾区的什邡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大队已在玉树挖出11具尸体,救出1名幸存者。汶川地震重灾区什邡以特殊的感恩方式回报社会,这也是公民精神的体现。玉树见证,“公民精神”再一次直赴前线!

  回过头来,汶川大地震过后,关于第一时间要体现救援的专业性,也成为一种务实的探讨。救援的专业性与民间力量的积极性并非天然的矛盾。在努力提高这种专业化程度的同时,应最大关切到民间力量的热情,切实保证愿意上前线也可以上前线的民间力量到达“阵地”。不要忘记,全无用处的力量并不存在。救援过后,还要重建家园,即使一个在救援方面不够专业的人也可以派作添砖加瓦的用途。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另一种理性的声音:玉树人民的苦难让国人感同身受,国人想帮助玉树人民解除痛苦的心情可以想象,然而援助玉树人民的方法有多种多样,去灾区当志愿者也许不是唯一和最好的方法。我们可以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做玉树人民最坚强的后盾。

  不管怎么说,奔赴玉树这个缺氧的高海拔灾区竭力救援也好,通过捐款献血在后方默默奉献也好,或者围坐在电视机前洒泪祈愿也好,都是一个公民社会在大灾面前应有的反应,虽然,历来的教训也确然悬在头上。那就是,各方力量不顾资源或条件的不足,一窝蜂地争上前线,使应有的秩序被破坏;一些民间组织由于“组军”时的仓促,或者还不是那么训练有素。

  但这都不要紧,公民社会的成长就是在磨砺和淬炼中行进的。不要过于计较他们救出了多少人,捐出了多少钱,只要他们在此时,心灵一样的柔软,泪光一样的晶莹,就够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