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江苏民间收藏精品展”在南京博物院开展,可是记者发现,展厅外挤挤挨挨地坐满了市民。放着展览不看,大伙儿在这里干啥呢?记者一打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拿着“宝贝”来鉴宝的。
七旬老人拎着塑料袋来鉴宝
一排铺着墨绿色桌布的长桌,就是“鉴宝台”了。专家们还没到,桌前就挤满了人。70岁的汪奶奶就是其中一个,她与旁边的藏友正在搭话:“你看这是什么东西?我家祖传下来的。”“哟,大扳指!一个是玉的,另一个是翡翠。”
“哎,你看看,我还不知道呢,这全是我妈妈留给我的。”这时,专家们入座了。汪奶奶忙把一个小黄塑料袋送到他面前。只见一片片手掌大小的绸布上,有玉质的小木鱼、小鱼儿、小元宝、小葫芦,雕刻得栩栩如生。老专家一边翻看,一边肯定地说,“这都是老东西,祖传的吧!”
汪奶奶听到“鉴定结果”,很是高兴。“能保存到现在不容易啊。”旁边人说。“对呀,我妈妈是个有心人,文革时把这些东西藏在墙里面,才保存到现在。”汪奶奶说,这些“宝贝”她要一代代传下去。
家藏“古画”原是商品画
一位老先生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收藏的卷轴,暗黄的画面很有几分古味。可是,画面刚刚露出几个古代美女,字画鉴定专家就笑了,“这是民国的商品画,有几十年了吧。”“那它值多少钱呀?”老先生急切地问。“不值什么钱,就像现在你在装饰市场买的装饰画一样。”老先生似乎有些失望,但还是小心地把画收好。
一位50多岁的大伯带来了自己收藏的档案。“这是民国十九年十月三十日,当时农林部部长易培基的一份提案。还有一本汪伪时期日本人抢夺中国文物的清单。”专家表示,那份提案是真的。但这本文物清单,不知它是不是孤本,难以判断它的价格。快报记者 赵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