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好书快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粟裕和他的领袖知己毛泽东
· 老猫就是第一批勘探队的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4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粟裕和他的领袖知己毛泽东
  [内容简介]

  他的一生,如锥子一样不可阻挡地前进;他的一生,又如沙漏一样不断放弃。他是个军人,却像儒生,更像个五四出来的知识分子。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蒙冤三十六年的悲剧?他头颅里有三块弹片,经常奴役他的身体,百年火化之后才姗姗而出。这是不是可以解释他屡立奇功却不享其名的命运?他叫粟裕。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

  [上期回顾]

  1955年的军衔制,特别是将军以上级别的授衔,的确有些令毛泽东为难。好在罗荣桓这个总政治部主任提出辞帅,及时做出了表率。总参谋长粟裕也主动请求降衔,不做元帅,又树立了一个高风亮节的标杆。

  粟裕的异军突起,的确出乎毛泽东的意外。如果说人才有两种,一种是少年得志,风光无限;一种是大器晚成,后来居上,那么粟裕显然是后者。

  1929年6月,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上落选,黯然离开了前委书记的岗位,到福建永定的天子洞养病。这时候,粟裕还是红四军的基层干部:三连连长,奉命带所部保卫毛泽东。这是他与毛泽东的第一次长时间的“亲密接触”,十分尽职尽责,不敢有丝毫疏忽懈怠。

  毛泽东是一个很讲感情的人,对患难时支持自己的人,是十分感念的。林彪就因为这回红四军七大上作为少数派,竭力支持他,捞到了政治上的第一桶金。粟裕则不但在红四军七大上沉默寡言,表现平平,警卫的时候又没有“交心”的宽慰话语,显得有些木讷,与灵泛的同龄人林彪自然不能比。不过,毛泽东的落难,毕竟也使他与粟裕之间有了一段难得的渊源。

  一年后的1930年底,粟裕走上了高级指挥员行列,出任红六十四师师长。这个师虽然是装备简陋的师级单位,却与红军主力林彪的红四军一样,一度直属红一方面军总部指挥,归总司令朱德、政委毛泽东直接指挥。粟裕与毛泽东的接触因此多了起来,开始正儿八经学打仗。

  1932年宁都会议后,毛泽东“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再度“下岗”,三年后的长征路上才重登“九五”,粟裕也就在师级岗位上徘徊了近八年。毛泽东到了延安,站稳了脚跟后,多次设法打听粟裕的情况,期望这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战术家”还活着。但毛泽东“侥幸”的期望没能成为现实,得到的报告是,粟裕可能牺牲了。

  1937年5月,陕北热热闹闹召开了苏区代表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致开幕词时,首先庄重地宣布悼念在以往斗争中牺牲的同志们。粟裕作为“英灵”,就被他排在了以李大钊为首的烈士名单上,坐了第三十四把“交椅”。这当然也代表了中共中央实际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的意愿。

  七个月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得到粟裕还“活蹦乱跳”的确切消息,连忙向延安毛泽东报喜:“粟裕还在。”毛泽东闻听后,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因为粟裕浙南山区多年的沉寂,毛泽东又从当年的一个方面军统帅,成为了全党全军的最高领导人,此长彼消,这时候的粟裕,还未能获得与毛泽东再次直接对话的权力。但毛泽东一直在关注着粟裕,也不断从粟裕那里获悉诸如韦岗处女战、黄桥战役、车桥战役等意外的捷报。

  1945年6月,粟裕接连三次取得天目山大捷,干净利索报了“皖南事变”一箭之仇。毛泽东再次对粟裕刮目相看,极富远见地对在场的周恩来等人说:“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这个统兵打仗的“钦定”数据,后来全军只有三个人达到且超过了:解放战场的林彪与粟裕、朝鲜战场的彭德怀。世人可以不认同毛泽东是神,但不能不佩服他料事如神。

  全面内战爆发后,粟裕七战七捷,首创打败蒋介石美械装备的“盈利”模式,使心里毕竟有些七上八下的毛泽东,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亲自提笔起草文电,将这一仗作为范例通报全军学习。就像后来他幽默地说自己做了湖南省省委第一书记的秘书周小舟,从过去的小舟成了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一样,粟裕也从警卫他一个人的小连长,成了南天一柱的“护国大将军”。

  毛泽东有个“霸气”的规矩:党内同志上门,不论地位高低,资历大小,从不出门迎“客”。但有两个人让他破了例:一个是林彪,1942年伤愈后从苏联回到延安,毛泽东十分兴奋,亲自前往迎接;还有一个就是粟裕。

  1948年5月,粟裕奉命前来商量华野战略行动。毛泽东又激动异常,大步迎出门外,拉住他的手,动情地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

  毛泽东还清楚地记得,这是自己与粟裕1931年后的首次见面:“十七年了啊,有十七年没见面了吧?”粟裕自然也激动得一塌糊涂,连连问好。

  十七年没有见面,又没有经过延安整风这一关的历练,粟裕过去尽管能打,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受信用的程度。这似乎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这回见了面,交了心,这个小个子看来可堪大用,毛泽东也就采取了更非常的举措。他采纳了粟裕不过江的战略建议,还将华野的一把手陈毅调往中原,让粟裕接替其位:“华野还是你来搞。”

  粟裕再三向毛泽东推辞,说:“陈毅同志无论如何不能离开华野。”毛泽东最后接受了他的建议:陈毅去中原后,原来在华野的职务继续保留,粟裕以代司令员、代政委之职实际统率华东野战军。

  粟裕的秘书蒯斯曛是复旦大学的高才生,比他还大一岁,算是见多识广的老江湖,很有些为人处世方面的经验。他当晚听粟裕谈到辞让司令,还惹得主席不高兴时,跟粟裕说:“首长,你这样做不好,将来可能有点麻烦。”

  蒯斯曛是秘书,也是个作家,文人心眼就是多。这些麻烦尽管十年后才到来,但许多知情人也不能不佩服他的眼光之毒。

  进入1950年,毛泽东对粟裕的倚重,甚至还超过了他的第一爱将林彪。但“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随着战争硝烟的沉寂,和平钟声的敲响,粟裕这个为战争而生的人,也就似乎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的这种“荣光”因“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而戛然而止。彭德怀主持千人大会,给了他一顶“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帽子,残酷斗争了五十余天,即便不得不低头,诚惶诚恐八次违心作检讨,也还是过不了关。

  好在毛泽东没有完全忘记粟裕。他先找到萧劲光,询问萧劲光对粟裕的看法。萧劲光直言说:“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点头,表示同意。随后,他意味深长地传话给批判大会的组织者们,说:“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好,是为公的。到北京以后是为公还是为私?不能说都是为私吧!”

  最高统帅话里有话,别人下手就不能不有所顾忌了。粟裕才终于得以过关,没有走进敌我矛盾的行列。

  1959年庐山会议上,彭德怀也不幸突然落马,被人拿出他整粟裕的方式开始不断地整。这年9月15日夜,毛泽东出席中南海颐年堂举行的扩大会议时,许多高级将领纷纷揭发、批判彭德怀曾多方面排挤和打击原总参谋长粟裕。

  众人发言后,毛泽东明确表态说:“去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是彭德怀提出来要搞的;批判粟裕,彭德怀不能说没有责任。”他还用手指一指在座的罗瑞卿:“你去对粟裕讲,告诉他,就说是我讲的,下一次中央军委开会请他参加!”罗瑞卿当即欠了一下身子,点头表示:“是!”

  几个月后的1960年1月,粟裕果然应邀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2006年7月,原华东野战军作战参谋秦叔瑾老人,在军事科学院等单位出席的《粟裕年谱》出版座谈会上,以书面语言郑重地说:“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对来访的英国蒙哥马利元帅说过,他的战友中,数粟裕最会打仗。”

  他认为,毛主席的话,是对粟裕同志戎马一生的高度褒奖。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