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发现 南京遗疑之二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短命王朝缘何“错爱”南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1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短命王朝缘何“错爱”南京
  隋唐盛世终结了南朝皇权的频繁更迭。天下第一城的南京,从此成了“六朝古都”。与此同时,“六朝古都”与“短命王朝”之间也有了某种暧昧的对应关系。然而,这并没有阻挠或者动摇后来者的决心。此后的南唐、大明、太平天国,包括后来的民国,依旧定都南京。他们在南京的短暂逗留,似乎坐实了南京“短命国都”的名头。

  “短命王朝”当初为何执意选择南京为都?难道这真是一场历史的“错爱”?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长江天险易守难攻,是东吴孙权定都的重要依据之一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

  错爱探究之地形篇

  东吴择都六选一,中标建业只为军事经济

  孙吴选择南京建都,翻开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辉煌历史的第一页。不过,南京大学历史系的胡阿祥教授告诉记者:“一个常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南京并非孙吴建都的首选之地。而且即便孙权在南京称帝后,也曾一度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孙吴政权的基础,是孙权的父亲孙坚打下的。孙坚是在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起来的。但他在争锋中原时,却被流箭射中身亡。其长子孙策子承父业。“当时中原强手如林,孙策作为后起者已落先机,加上手中兵力又少,于是,孙策避开中原,转而开拓江东。”短短六年,孙策先后占据了江东六郡,然而,就在收定江东的第二年,年仅26岁的孙策受伤而亡。

  孙策死后,弟弟孙权继承家族基业。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并定都在建业(今南京)。在孙权称帝前后,对于都城的选择,曾有多次反复。胡阿祥教授告诉记者:“东吴的国都,除了建业,还有五个备选项,分别是苏州、京口(今镇江)、曲阿(今丹阳)、公安(今湖北公安县)、武昌(今湖北鄂州市)。”

  不过,在历史的选择中,其他五个城市都先后出局。那么,为何唯独建业坐稳了东吴都城的位子呢?

  东吴割据江东,一直力图问鼎中原,而中原豪杰,也一直对江东虎视眈眈。建业西临长江天险,四面环山,中间有平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因此,从军事上讲,东吴将自己的大本营建在这里是再合适不过了。

  选建业为都的理由,也正是苏州和曲阿出局的原因。而公安和武昌二地,胡阿祥教授说:“它们在军事上倒是很好的地方,但它们空间较小,而且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四川发展,孙吴和蜀汉联盟,上游的威胁解除。在这样的情形下,建业成为孙吴定都的不二之选。”

  实际上,孙吴政权在定都建业后,也曾有过迁都之举。《三国志》记载:公元265年,孙皓为了巩固在长江中上游的势力,一度迁都武昌,然而,仅仅在一年零三个月后,孙皓便还都建业。还都之前,大臣陆凯上疏:“武昌土地,实危险而瘠确,非王者安国养兵之处,船泊则沈漂,陵居则峻危。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可见,孙皓放弃武昌,更大程度上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

  相比武昌,当时的建业在物资补充上则非常方便。孙权时期,又修建破岗渎运河,连通秦淮河和太湖,物资保障完全没有问题。

  错爱探究之战略篇

  进取心很强的东晋王朝,定都南京可以进退有据

  出于经济和军事的原因,东吴选择了南京。在东吴政权结束37年之后,东晋的司马氏家族,再次将国都选在了南京。

  公元316年,匈奴族人刘曜攻破长安,西晋末代皇帝司马邺成了俘虏。此后,匈奴等少数民族实际上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属东晋皇族旁支)在群臣的拥戴下称王,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318年,司马睿登基称帝,史称晋元帝。晋元帝之所以选择建康,一则北方已经无土可守,二则早在西晋末年,司马睿受封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时,他就听从王导的计谋,从广陵移镇建邺(今南京),在这里开拓势力。王导看重南京的原因,和孙吴当初选择南京的原因是一样的。就在司马睿称帝前后,西晋王朝的旧臣纷纷渡江南下,聚集到了新皇帝周围,跟随他们而来的平民百姓,也数以万计。

  有了南渡北方大族和吴地大族的支持,司马睿的政权趋于稳固。东晋一百多年间,依靠长江天险和丰裕的后方补给,屡次兴师北伐西征,企图夺回失地。实际上,东晋也的确一度收复今天河南、山东、陕西南部、四川一带的地区。胡阿祥教授说:“由此可见,退守南京,是东晋王朝不得已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过,东晋时期,南京作为国都的地位,也一度受到挑战。东晋咸和年间,历阳(今安徽和县)太守苏峻起兵叛乱,南京城几乎被毁,大臣温峤就曾建议迁都到豫章(今南昌),而有人则建议迁到会稽,大臣王导则坚持留在建康(今南京)。在这场角逐中,王导胜出。

  错爱探究之文化篇

  北方被占后,作为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家园南京当仁不让

  公元420年,宋王刘裕进军逼宫,迫使晋恭帝禅位。随后,刘裕登基称帝,国号宋,都城仍旧在建康。史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自此拉开序幕。

  南京文史专家薛冰告诉记者:“四朝为时都不长,宋五十九年,齐二十三年,梁五十五年,陈三十二年。正因为政权存在时间相对较短,更迭频繁,所以给后人留下了‘短命王朝’的话柄。”

  而实际上,所谓“短命王朝”的悲观说法,在薛冰看来,完全站不住脚。“要知道,与当时的北朝相比,南朝虽亦有战乱,但总体来说社会较为稳定,经济增长迅速,稻米生产已超过北方,商业贸易更加发达。在这个基础上,建康的文化也得到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个文化高潮期。南朝在经济与文化上,都起着继汉开唐的重要作用,为唐代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胡阿祥教授也反驳了“短命王朝”的说法,并且给出了更为充分的证据,“东晋和宋齐梁陈这五朝,在时间上是一个基本连续的单元,从历史的属性看,五朝在许多方面也是一以贯之。例如,它们的首都相同,疆域虽有变化,但总以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主;五朝享国时间都不算长,但其更迭都是禅让,国号虽改,国家性质却没有变;又当时社会风气亲先于君,孝重于忠,‘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以致‘主位虽改,臣任如初,’前朝之贵戚,可能即后朝之功臣。人物、阶级的一脉相承,使得政策、制度也一脉相承,政治、文化息息相通,即便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如同一个朝代。这五朝加起来有300多年,能算短命吗?”

  胡阿祥教授认为,在南京建都的王朝,不仅不能用“短命”二字来形容,“而且可以这么说,当北方被占领后,南京当仁不让地成为汉文化接续的地方,成为汉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家园。”

  错爱探究之顺势篇

  徐知诰在南京建都分庭抗礼,吴帝杨溥迫不得已禅让帝位

  继六朝之后,南京又成为南唐的国都。说南唐历史,要从杨吴说起。在唐末大混乱中,吴国杨行密割据淮南,阻止北方的战乱波及长江流域,使江南地区得以休养生息。

  唐朝灭亡后,吴国仍沿用唐哀帝年号多年。后来,徐知诰迫使吴王杨溥在扬州称帝,自己则兼任金陵府尹,移住金陵(今南京),开始营建自己的帝王基业。大和五年(933年),徐知诰以准备杨溥迁都为名,把金陵府治改筑为宫城,同时在台城旧址建都统府。但是吴国旧臣却不愿意迁都,于是徐知诰干脆将金陵定位东都,与西都扬州分庭抗礼。

  不久后,在徐知诰势力的逼迫下,吴帝杨溥只得下诏禅位给齐王徐知诰。徐知诰顺理成章地在金陵称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烈祖。南唐是当时江南疆土最大、实力最强的国家。

  错爱探究之心理篇

  朱元璋一度想拿老家凤阳做都城,终究现实考虑压倒迷信念头

  在南京的建都史上,明是最强大的一个王朝。然而,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似乎又一次佐证了南京“短命国都”这个说法。朱元璋为何选择南京,朱棣为何放弃南京,这爷俩到底闹的啥别扭呢?

  文史专家薛冰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元朝末年,朱元璋占据南京后,自行委派所辖各府、州、县官员,又自设大元帅府。当其他各路农民起义军纷纷称王称帝时,他却低调地称吴国公,同时,他加紧组织强有力的参谋集团和军事指挥系统,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机构。此时的南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是最坚实根据地。”

  1368年正月,在南京苦心经营十二年的朱元璋,终于正式称帝,建立明王朝,改元洪武。这年七月,元顺帝退出大都,逃进沙漠。明王朝成为全国的统一政权。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高政治中心。

  洪武二年,朱元璋与群臣讨论建都地点。一向天不怕地不怕的朱元璋,突然提出要把都城建到他的老家凤阳去,理由是六朝建都南京,为时都不长久。但是最后,因为“平定之初,民未休息,供给力役,悉资江南”,也就是说,经济条件的优越,压倒了意识形态上的顾虑,还是选定南京为首都。朱元璋退而求其次,决定以凤阳为中都。

  明王朝的建设重点转向凤阳,而南京的城市建设虽未停止,速度却明显地慢下来。但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停建中都,南京的都城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永乐十九年(1421年),出于稳固政权的考虑,曾经做过燕王的永乐皇帝朱棣,将都城迁到和自己更亲的北京。

  错爱探究之梦想篇

  太平天国受大明影响选择南京,以图先坐南而后北上问鼎

  六朝之后,南唐、大明、太平天国、民国,先后定都南京,于是南京又有了“十朝故都”的雅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张铁宝研究员告诉记者:“‘十朝’之中,太平天国在南京的时间最为短暂,仅仅11年零4个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主要是东王杨秀清的主意,他们选择南京,多少受到朱元璋的影响。他们也想北上问鼎,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洪秀全的梦想止于南京。”

  1912年,对洪秀全心怀崇敬的孙中山来到南京,前往昔日两江总督署就任临时大总统,再次改写南京的历史。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主要是杨秀清的主意

  错爱探究之情感篇

  对南京情有独钟,孙中山变少数为多数定都南京

  在孙中山到达南京之前的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短短20多天,中国东南的上海、苏州、无锡、镇江等地迅速脱离清廷。12月2日,革命军攻下南京,清廷在全国只剩下了北方数省。革命军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南京因为其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成为南方革命派汇集的中心。而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更是对南京青眼有加。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的刘晓宁副馆长告诉记者:“孙中山曾高度赞美南京,称‘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不过,对于孙中山的钟爱,也有人表示反对。

  刘晓宁副馆长说,1912年2月14日,当临时参议院召集会议,审议定都一事时,矛盾凸显了。“会议实行投票表决。表决结果,竟然有20票主张定都北京,其余是5票南京,2票武昌,1票天津。会上,同盟会议员李肇甫说,当时临时政府主张定都南京,是由于大江以北尚在清军统治下,现在南北已经统一,首都的地点自然应该在北京。”

  会议的结果让孙中山难以接受,他一面派人去做议员的工作,同时亲自出马,向各界宣传定都之说。在孙中山的坚持下,15日的表决结果出现了戏剧性的逆转——在出席的27名参议员中,19人投票定都南京,6票主张北京,2票主张武昌。定都南京事宜就此确定。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一度迁都重庆,但抗战胜利后,关于到底定都何处多有争议,在以蒋介石为主的实力派坚持下,国民政府最终还都南京。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