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南平血案正在审判过程中,对杀害8名孩童的残忍凶手郑民生的判决,没有出乎公众的预料。但是,血债血偿的中国传统道德并没有阻止对血案思考的延续。凶嫌虽免不了一死,但他为什么这么残忍,为什么把报复社会的毒手伸向素昧平生的孩子,为什么在法庭上毫无忏悔之意?一连串问号似乎还没解开。下面两篇读者来信,显示血案给社会大众心理带来的不同撞击。
非常支持贵报4月9日《我们想知道郑民生为什么要杀孩子》一文,就连福建南平“3·23恶性凶杀案”受害者部分家长都已看淡审判结果,我们没有理由听个宣判结果就将该“3·23恶性凶杀案”束之高阁,我们需要的是多问几个“为什么”。郑民生为什么要杀孩子?“郑民生屡次恋爱受挫,又与同事、家人关系不和而蓄意杀人”,连郑民生本人对此都表示异议。从某种角度讲,郑民生是行凶者,不也是整个凶杀事件的受害者吗?他本来可以过普通人生活,他本来可以起码养活自己,本来可以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但这一切都没了,就好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拿走了。郑民生罪有应得,但是我们从中吸取什么教训?马加爵杀人案曾引起广泛的社会思考,为什么对南平“3·23恶性凶杀案”社会学家们集体失语?为什么我们只注重灾后“心理疏导”,而公民“心理疏导”常效机制在哪里?还有更多的 “想不开”的郑民生们该向谁寻求帮助?难道眼睁睁地等着类似的“悲剧”上演? 徐州读者:桃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