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江阴”的核心是“五民五好”,“五民”中不可或缺的“一民”是民安: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怎么才能使老百姓感到心安呢?江阴的经验是,着力打造和不断健全、完善以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五道保障线”。实践证明,这五道城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线,比著名的江阴要塞还要牢固,它把诸如对衣食无着、因病致贫、因老孤苦的种种担忧从江阴人的心情簿上一笔划去.
在江阴采访期间,快报记者看到,江阴农民薛良芬在“城保”扩面后加入了“城保”,退休后也能和城里人拿一样多的退休金;罹患尿毒症的老人卢阿秀,医药报销比例超过了90%;低保户陈建芬在各项保障机制下,每月收入也能达到1000元左右,让她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在五道保障线下,江阴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相信有了这五道保障线,走在幸福之路上的江阴人将有可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奇迹。
城保扩面,农民变市民
薛良芬,53岁,江阴城东街道山观村人。她在山观镇摆摊卖水果的那年,儿子刚满周岁,摊子很小,她并没有长远打算。可是这一卖就是22年。22年中,她看着昔日冷清的小镇一天天繁华起来。随着镇规模的扩大,她在宅基地上盖的三层住宅成了炙手可热的门面房。她把一层租了出去。“租金一年七万。”说这话时,她脸上很自然地溢出了笑意。
她的水果摊也变成了水果店,因为市口好,生意很不错。薛良芬的丈夫徐林生开车跑运输,收入也很可观。“一般,好的还要好。”虽然稍稍上了些年纪,但是夫妇俩并没有收手的打算。他们不单单是为了挣钱,因为即便靠着租金过活,日子也不会差,更何况,薛良芬已经领了4年的退休金。
薛良芬是在2005年7月办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简称“城保”)。那一年江阴市启动城保扩面工程,鼓励农民参加城保,市里的社保宣传员把办公桌搬到了镇里的大街上。农民参加城保,和企业职工一样拿退休金在从前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家境允许,48岁的薛良芬拿出5万多元现金,参了保。两年后,50岁的她领到了第一笔600多元的退休金。钱不是很多,但是她觉得很兴奋,一个是确确实实觉得自己老了后有了经济保障,这钱可是每个月都可以领的;一个是觉得自己身份有了改变,从农民变成了市民。
养老金是逐年增加的,她最近领到的一笔,已经有1200多元了。“这真是件大好事。”她说,丈夫在2007年也办了城保,再过两年,到了60岁,也可以领退休金了。
像薛良芬夫妇这样参加城保,并从中受益的农民,在江阴城东街道有3万多人。
城东街道社保所所长胡国庆向快报记者介绍说,从2005年7月开始,江阴市开展了城保扩面工作,把城保的对象扩大到江阴城乡所有的劳动者,包括农村的灵活就业人员。城东街道26个行政村7万多人口中,在两年多的扩面期间,有3万多人参加了城保。
“所谓农村灵活就业人员,相当于城市的自由职业者。”胡国庆说,当时参保的人很踊跃,有钱的马上办,钱不够就想办法借,儿女帮父母交,女婿帮丈人交的例子很多。
为什么把城保对象扩及到农民?“这依据的是社会保障城乡兼顾、城乡一体、城乡均等的原则。”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季玉良说,而这些原则体现出的是政府对民生的绝对重视,任何时候民生始终是第一位的。
阳光普照,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
社会养老保险是江阴五道保障线中首道保障线。有了它作为保障,老有所养才有可能成为现实,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才没有后顾之忧。在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会议室里,季玉良副局长和他的同事向快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江阴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江阴市目前实施的是以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为主体,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农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为补充的城乡覆盖、阳光普照的社会保障新体系。截至今年2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45.14万人(含离退休人员),享受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12.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6.92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30.98万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4.31万人。目前,全市就业年龄段以上人口纳入各类养老保障的人员已达85.34万人,农村养老保障综合覆盖率达92.1%。
按季玉良的话来说,江阴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是多层次,全覆盖,保基本。就政策层面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已经覆盖了江阴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死角。
多层次保障覆盖了江阴的所有人群,但是因为每个层次的保障水平不同,也带来了可以想象的落差和弊端。比如城保的保障水平较高,参保人员的退休金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长,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农保)却没有增长的政策。季玉良表示,理想的保障体系是,减少保障层次,把多层次的格局逐步转向以城保为主、新农保为辅的新保障体系。
2005年开展的城保扩面工程,就是朝这个方向所做的努力。
这次扩面工程有三个特点:一是全区域覆盖。除将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城乡各类用人单位和职工,还积极鼓励具有本市户籍的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保,这在江苏省属于首创。二是快速度推进。2005年7月1日起,全市停止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老农保)新增参保业务,新办企业一律从开办之日起纳入城保范围,鼓励老农保参保人员“农保转城保”。今年以来,扩面重点由二产向三产转移,由规模企业向中小企业转移,较好地稳定、扩大了企业和职工参保。三是低门槛准入。过渡期内,企业可先参加“两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有条件的可以同时参加“五险”(两险加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自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参保41.39万人,净增25.6万人。
江阴首创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也有望纳入城保范围。
而就失业保险而言,只要是参保职工,无论是有江阴户籍的人,还是外来人员,无论来自城还是来自乡,都会在签订养老保险的同时,签订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失业后,都能确保一年享受两个月的保险补偿待遇。
蛋糕做大了,也要分好。惠民工程要惠及每一个江阴人,让每一个江阴人都能够分享江阴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城乡一体、城乡兼顾、城乡均等的原则,江阴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体现了幸福江阴工程的惠民理念。
职工参保,金融危机来了也不怕
城保扩面工作,受益不仅是农民,也包括在各个企业辛劳工作的普通职工。
位于江阴月城镇的江阴协统汽车附件有限公司,是一家1983年创办的老企业,主要生产汽车附件,现有职工695人。它的用工制度,包括员工的社会保障做得都很到位。
2004年开始,“协统”首先给管理人员、中层干部、技术骨干办理了社保。2005年,江阴城保扩面工作全面开展后,“协统”给所有员工都办了城保,真正做到了人人有保障。新来的大学生试用期结束后,签订工作合同的同时,公司会立即为他们办理城保。这份作为礼物的城保包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金。
37岁的月城镇人王建明,1996年进厂做操作工。因为是农民,一开始参加的是农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5年,厂里把他的农保转为城保。五险一样不缺。王建明身体结实,从没生过病,但是他知道办了城保,看病就不愁了。
黄健,25岁,毕业于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他在苏州的一家网络公司供职。因为开销大,一个人生活又不方便。一年半后,他回到老家,进“协统”做了一名水切割操作工。黄健是家里的独子,看上去文质彬彬,他的工作主要是操控机械手,劳动强度并不大。他是去年底来“协统”的,试用了3个月,刚转正一个多月。他说来之前就了解这家企业比较规范。他签了劳动合同,合同上有必须办城保的条款,必须签城保。
“这当然好,没有后顾之忧了。”黄健说。
为职工参保,受益的不仅是职工,企业本身也受益。
金融危机的时候,“协统”遭遇到了困难,但是没有职工因为收入下降而中途辞职。2008年11月到2009年2月,是“协统”最困难的一段日子。车间没法满负荷运转,原来工厂效益好时每月的产值3800万,一般也有2000万,但那时候只有1500万左右。职工的收入是计件制,因为工作没有满负荷,收入自然就低了。“协统”为了保证职工的基本收入,职工干的活再少,也会支付不
低于江阴最低工资标准的收入。而城保所需个人缴纳的151元,则由企业承担。
没有土地的渔民,生活也有保障
江阴人幸福不幸福,要看江阴的农民。农民是否过得幸福,关键是历年来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是否有实质性地保障。五道保障线中,有一条是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这是江阴的创举。
“江阴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特别是被征地农民的牺牲。工业发展了反哺农业,城市进步了反哺农村,应该尽可能让广大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据季玉良介绍,从2004年7月起,江阴全面实施历次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一揽子解决了解放以来历次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江阴的具体做法是:把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6岁以下的,每人一次性补偿6000元;第二阶段:16到40岁的女性,16到45岁的男性,每月补偿160元,补偿两年;第三阶段:40岁到50岁的女性,45岁到60岁的男性,每月补偿150元(现增加到180元);第四阶段:50岁以上的女性,60岁以上的男性,每月补偿200元(现增加到250元)。第三阶段的人员到了第四阶段的年龄,直接享受第四阶段的补偿。为了鼓励第二阶段的人员创业,这类人员要到第四阶段的年龄时,才享受保障。
家住青阳镇渔业村的周祥林不是被征地农民,不是他不愿意“出让”土地,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土地。渔业村的村民在江阴是很特殊的一群人。在渔业村成立之前,他们分布在青阳镇各地,以打鱼为生。他们也没有房子,就生活在船上。30多年前,政府把他们(40多户)聚集在一起,给他们每户提供一个住处,成立了渔业村。青阳镇的大河小河是他们赖以生存之所。后来,这些河流逐渐被承包了。他们只好到一些鱼儿稀少的野塘抓鱼。生活过得十分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出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转机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江阴市把这些没有土地的渔猎民纳入了被征地农民的保障范围。那一年周祥林42岁,他妻子40出头,他们的儿子在工厂打工,他们一家三口都拿到了每月160元的补偿,连拿了两年。
“总算有了保障。”目前,周祥林的保障断档了,但是他并不灰心。没河打鱼了,他和妻子就做起了“鱼贩子”,一个月下来,生活够用。
周祥林不知道,江阴市政府已经了解了他们断档的难处。季玉良表示,江阴市正在筹划把处在就业年龄段的被征地农民纳入到城保中来,解决他们的基本保障问题,提高待遇。
有了医保,得病不再硬扛
江阴市城东街道山源村村民卢阿秀,今年整70。她原来是江阴市染织九厂的工人,1992年退休。她和72岁的老伴顾青云的退休工资(现已转入社保系统)每个月加起来有2800元,按顾青云的话来说,他们俩用不完。所以,两个老人过得挺宽裕。
可是2003年的时候,卢阿秀却患上了尿毒症。治疗尿毒症需要做血透,每个星期两次,每次要400元。他们心里一合计,差不多一个月要花4000元左右,这钱可花不起。没办法,顾青云就去药店买了些药给老伴吃。钱是省了,但是病情却不见好转,而且一天天加重。到这个时候,他们才想起了医保。他们到社区反映情况,社区帮他们联系了已经改制的原染织厂。最后社区出面,帮卢阿秀补办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参加了医保后,整个情形就变了。顾青云算了一笔账,2004年,卢阿秀每个月做血透需4000元,医保可以报销其中的80%,自己实际只要出800元就可以了;现在报销比例已经超过了90%,自己只需要出300多元。
“医保救了我的命,不然我肯定活不到今天。”卢阿秀请快报记者转达自己对政府的感谢。
受惠于医保的人当然不止卢阿秀一人,据江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作人员介绍,江阴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到了49万。
而更多的江阴人选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农合”)。
“在江阴,除了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外的市民,包含城镇居民和农民,全部纳入‘新农合’参保范围,实现全覆盖。2007年至今,参合率连续三年达100%。”江阴市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顾李忠介绍说,有67万人参加了新农合。
江阴新农合的管理水平、保障水平目前都位于全国前列,被誉为“江阴模式”。顾李忠介绍说,自2003年推出新农合政策以来,随着江阴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合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报销比例已经从最初的14.3%提高到目前的47%;新农合的内涵也不断扩展,从单一的大病住院补助,扩展到住院、门诊、大病、特殊病症补助和免费健康体检五大块;过去参保人员看病,首先要自己全额付钱,然后拿着发票到医保机构报销,现在人人有医保卡,只要一刷卡,就自动结算了;取消了转诊制度,转院看病更加方便。
“过去农民生病了,小病拖,大病扛,害怕因病返贫,现在是有病就看。”顾李忠表示,江阴的两种医疗保险很实际地解决了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低保户脸上也有幸福笑容
“目前全市低保对象有13517户,29126人。”在江阴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文展心里有一笔账,作为民政局的当家人之一,这个数字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都能从他脸上捕捉到表情的变化。
“西杏春社区共有居民1569户,4010人,其中有9户低保家庭。每年,社区都会与低保户家庭签订承诺书。”江阴西杏春社区民政委员蒋静燕的心里也有一笔账,当她说出“9”这个数字的时候,那些她再熟悉不过的脸庞会从她眼前闪过。陈建芬是其中之一。
今年44岁的陈建芬与上初三的儿子生活在一起,这是一个命运悲苦的女人。
陈建芬原先在一家集体企业工作,1996年企业倒闭,她只好拿了几千块钱的补偿金下岗。下岗后,为生活所迫,她出去打零工,做商店和饭店的服务员,挣钱补贴家用。但是一场噩梦几乎使她对生活感到了绝望。因为丈夫是一个性格粗暴的赌徒,陈建芬常常受到他的虐待。有一次,这个失去理智的人竟然拿起刀把陈建芬的一只手砍成了残疾。这对于陈建芬来说,不啻为雪上加霜,很多单位因为她手不方便的缘故,拒绝录用她。她只好做做钟点工。
2005年,她与丈夫离婚后,带着儿子回到娘家——和住在西杏春社区的母亲一起生活。也就在那一年,她申请了低保。社区经过调查,通过了她的申请。
现在江阴市的低保标准是每月人均350元。陈建芬每个月做钟点工收入200多元,儿子上学,他们母子远低于人均350元的收入标准。
为了去切实帮助这个不幸的两口之家,社区每个月补助陈建芬440元,以补足两个人700元的生活水平。社区还帮他们母子申请了每月360元的廉租房住房补贴。这样每个月就有了1000出头的收入,加上老母亲(退休职工,有退休金)补贴一些,基本够用。市里面还给他们母子每人免费办了“新农合”。
“她儿子很争气,成绩很好,今后他上高中、上大学,社区、市慈善总会每学年都会给他1000到3000元的教育补助费。”蒋静燕的话无疑对陈建芬是一个安慰。而在采访结束时,一直低着头小声说话的陈建芬,也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高文展表示,目前江阴城乡低保制度日趋完善和成熟,实现了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实现了保障对象应保率、保障资金到位率、保障金兑付率三个百分之百,去年又实现了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统一为月人均350元。为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江阴从2008年起建立了按季度启动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及时发放城乡居民低保对象物价油价补贴。
江阴市是一座幸福之城,相信得到及时救助的低保人员,也会得到幸福的眷顾。
■快报记者 倪宁宁 江阴报道
记者手记
寻找
并传递幸福
30年前,苏小明有一首歌名叫《幸福不是毛毛雨》,歌中唱到“幸福不是毛毛细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这次采访“幸福江阴”,一周之内两赴江阴,走街串巷,上山(看江阴炮台)下乡(去渔业村、山源村),和江阴的官员、市民零距离接触,一个很深的感受就是,江阴人不容易,江阴的幸福是江阴人上下一心创造出来的。
我的采访题目是“五道保障线”,养老、医疗、失业、被征地农民、低保,这都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也左右着他们的幸福感。这些事情如果做好了,幸福自然会显现在他们脸上,如果有一条没做好,或者没做到位,肯定不关幸福什么事,恐怕会看到紧蹙的眉头,失望的脸。
现在江阴做到了,社会保障的全民覆盖,阳光普照。这很不容易。钱是一个方面,很多地方拿不出那么多钱给被征地农民,拿不出那么多钱来提高老百姓看病报销的比例;但是有钱也不意味着你就能做成这件事。或者你根本你没想到城乡兼顾、城乡一体、城乡均等。你脑子里就根本没有那个念头。或者你想到了民生,想到为老百姓办实事,但是在你的脑子里,老百姓还有城、乡的差别,还有农民工和工人的差别。
这种差异是观念上的,实际上也是感情上的。江阴主政者的观念让人伸大拇指。
农保转城保,农民市民化,市民公民化,这样的城市值得让人期待。
这次江阴行,还有一个感受就是,江阴人很淡定,无论是官员(这包括市里面的领导,也包括镇社保所的领导),还是市民,谈起事,说起话来,都“声不在高”,把事情说完后,就转身离开了,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这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能力,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生活,你会活得很从容,很真实。
所以,江阴人的幸福也一定很从容,很真实。
我的同事的任务是拍100张江阴人幸福的笑脸。
幸福是可以传染的,拍完照片后,他也一定成了一个幸福的人。
倪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