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南京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大早,老外跑到马路上指挥交通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大早,老外跑到马路上指挥交通
其实他是南外一名外教,为保护学生安全已“执勤”了一年多
  北京东路和平大厦南侧的东西向马路,是条单行线,早高峰时经常出现拥堵。而这时,会有一个满头白发、身材高大的外国老人,穿着颜色鲜亮的衣服站在机动车道与自行车道中间,指挥着交通。“让一让,让一让!”他用英文焦急地提醒大家,还配上自创的手势……

  这位老人叫Johnson,60多岁,是南京外国语学校中加国际高中的外籍教师。当发现附近马路上车人混行可能会影响到孩子们的安全后,他站了出来,义务指挥交通,每天哪怕只是10分钟,也要尽力保护孩子们的安全。今年3月,老人关于改进交通状况的建议,在3位学生的帮助下,还被有关部门采纳了,交通秩序得到改进。

  早上一有时间,他就上路“执勤”

  你要早上经过北京东路和平大厦附近,经常可以看到如此场景:一位年长的老外站在和平大厦南侧的东西向马路边上,默默地注视着来往的车流,不时走到马路中间,指引开到慢车道上的汽车回到快车道,提醒驾驶员注意路边的行人和学生。“我早就注意到这位老人了,他总是喜欢穿一件红色的衣服,看上去特别醒目特别认真。”南外女生许吉如说,老人在马路上“执勤”至少已经有一年多了。

  “他总是在早高峰的时候出现,有时站半小时,有时只站10分钟。”后来学生们才知道,这位老师是南外中加国际高中的外籍教师Johnson,如果第一节没课,他会坚持半小时以上,如果有课,哪怕只有10分钟的空闲,他也会站在马路上指挥交通。

  位于和平大厦南侧的这条小路是通向北京东路的唯一途径,每天早高峰时段,经常出现私家车、公交车、自行车、行人混杂在一起,安全隐患不小。而行人中很多都是附近北京东路小学和南外赶着上学的学生。Johnson说,这条路北侧有一条铁栏杆,隔出了一条自行车道。“如果我在政府工作,我会把这条铁栏杆移到人比较多的南侧来。现在只有两条行车道,所以不少汽车就会从自行车道上通过,如果把栏杆移到道路的另一边来,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记者也注意到,这段路是由西向东的单行线,早晨堵得很,行人也是早上从西向东走得比较多,这个方向更需要明晰的车道。

  3名学生拍下视频宣传,交通终于得到改观

  Johnson老人的建议,很快得到许吉如、周璟豪、陈乾3名南外高三学生的共鸣。“他在用微弱的个体力量去呼吁大家解决一个人们熟知却鲜有人关心的问题,我们应该做什么?”今年3月初,3人聚在一起想办法解决这条路上的交通问题。而此时,许吉如已被清华大学录取,陈乾被耶鲁大学录取,周璟豪正在等待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

  “Johnson作为一位旅居南京的老外,特别关心自己周边的环境,这一点我们南京市民可能都要感到汗颜。”许吉如说,感觉这位和善的老人拥有的是世界胸怀。他的语言并不张扬,总显得非常的谦逊,尝试、改变是他常用的词,他用自己的坚持影响感动着身边的人和环境,为我们上了身体力行的生动一课。

  “3月8日的中午,我们和Johnson先生约好了时间完成采访,伶牙俐齿的许吉如负责采访,踏实不苟的陈乾负责笔录,而我要做的就是策划和拍摄。”周璟豪3月11日和3月18日,完成了对那条马路状况以及校内同学生活画面的拍摄。3月19日,视频制作完成,并在学校内广泛播放。

  “令我们惊讶的是,Johnson曾特地在那儿数了30分钟,从早上七点到七点半,大约3000人通过了这条路,超过三分之一是行人和骑自行车的,只有大概四分之一的人开私家车或乘出租车的,而正是这四分之一制造了交通堵塞。”周璟豪说。

  其实早在去年10月,Johnson就写了一封英文信,请人翻成中文寄往政府的办公室提出建议,但一直没有回音。学生们的采访和视频拍摄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现状。交管部门也了解到情况,3月底,栏杆已经移至自西向东的方向,让机动车和自行车道区分开来,交通变得畅通和安全。

  通讯员 宋国斌 快报记者 黄艳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