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南京正式进入清明祭扫高峰期。尽管放鞭炮和烧纸钱等一些不文明祭扫陋习尚难“清除”,但低碳祭扫、文明祭扫已逐渐成为“主流”,音乐代替了道场,鲜花和祈福卡代替了冥纸冥币,江祭、种植纪念树等更多的文明祭祀行为正逐步得到市民的认可。
公祭:用才艺表演纪念亲人
“清明节,你最思念的亲人是谁?”昨天上午10点,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吴晓平以聊天方式拉开了由南京市民政局主办的清明首场大规模社区公祭的帷幕。这场公祭是在下关区宝塔桥街道金陵二村社区举办的,写祈福卡、颂一首诗、唱一首歌、拉一首曲,居民们纷纷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哀思。
“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这辈子做你的儿女,我没有做够,央求你呀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金陵新六村居民刘桂英的一首独唱《父亲》赢得了观众阵阵喝彩。读五年级的谭鑫小朋友用小号为去世的父亲演奏《快乐集市》,他的妈妈告诉记者,小谭鑫18个月大的时候,爸爸因为生病去世了,一转眼小谭鑫长大了,要是爸爸听到他能表演得这么棒,一定也会很自豪的。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副处长张九云介绍,今年首度推出这种祭奠形式,既考虑到倡导文明祭扫,又考虑到部分特殊人群的祭扫需要。“引导大家走更加文明简便的方式,同时也是考虑到年纪大的人、行动不便的人、外地回不去的人,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缅怀亲人,表达情感。”
据了解,4月5日清明当天在鼓楼区还有一场社区公祭。张九云表示,明年要在全市推广这种祭奠形式。
江祭:近万名逝者融入滔滔长江
今天上午9点半,今年的第二场江祭将在中山码头举行。记者昨天从市殡葬管理处了解到,目前已有400多人报名了,如果加上上周末的首场江祭活动,今年将有千余人参加。
市民张先生昨天赶来办理手续,他准备去祭拜自己的母亲,母亲生前是一名医生,临终前特地交待子女要将她的骨灰撒江,当时家里人都不同意,而且家里的经济条件完全可以给她选一处较好的坟墓,可母亲一再坚持要将自己的骨灰融入滔滔长江,不占一寸土地。全家人最后还是遵从了她的决定。张先生说,现在想想,母亲当初的决定是很正确的,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而且晚辈们来祭扫,一来比较方便,不用挤到墓园去祭拜,二来也比较环保,只需撒些花瓣,不用又是鞭炮又是纸钱的污染环境。即便人在外地,也可以到附近的江边祭拜。
南京市殡葬管理处黄隽科长介绍,这两年随着市民对环保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江葬这样的殡葬方式。从1991年首次倡导“江葬”开始,南京先后组织了27次骨灰撒江,目前已有近万名逝者的骨灰撒入长江,回归自然。虽然各种树葬、鲜花葬等节地葬式有十多种,但撒江形式更容易被南京市民接受,这也是南京的地域文化特点决定的。快报记者 项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