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9版:专题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情缘
· 一本献给伟大母亲的书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4 月 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一个人与一本书的情缘
  作者罗海岩,新华社高级编辑、新华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曾出版新闻作品集《聆听的笔》、散文随笔集《走读时光》、人物传记评述《法拉奇向世界投不信任票》以及时政图书《中国的精神记忆:2008沉思录》等。2010年的春天,由他编著的《王光美私人相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既是”私人相册”,就说明了那些照片具有鲜为人知的私密性。这本关于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夫人王光美的私人相册,收集了410多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均为首次面世,辅之十余万字的文字介绍,这本书记述的是一位风雨兼程的传奇女性,也是一位端庄慈爱的非凡母亲。

  这本书是如何隆重推出,并为社会广为关注的,成为本报记者探寻的谜底。

  解析

  《王光美私人相册》

  罗海岩第一次接触王光美之子刘源,是在大约15年前。那一年,作为新华社记者的罗海岩同时任武警水电部队政委的刘源一行几人同时赴藏,采访这支部队在西藏建设的几座电站。在蜿蜒的雅鲁藏布江边,有一次罗海岩对刘源说:“您的父亲刘少奇是属于这个国家和党的财产,人们耳熟能详,但你的母亲家族却鲜为人知,同样让人扼腕生叹,应该写出来才好。”刘源笑着回答:“我哪有空闲啊,你不正可以写吗?”这次谈话,像颗种子埋在罗海岩的心里。

  2006年10月13日凌晨,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夫人、85岁的王光美逝世。得知消息后,罗海岩和同事赶到北京305医院为王光美专设的灵堂进行吊唁。305医院与中南海一路之隔,望着长长的红墙,罗海岩感慨万千:作为一位红色的“贵族”,王光美从生到死,辗转红墙内外,这一生,她跌宕起伏,交错在政治的漩涡里,但她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着命运的安排。这传奇的一生,又为多少人所感怀和沉思。

  送别王光美后不久,她的子女在整理其遗物时,收集了七百二十多张照片。刘源让罗海岩去看看,他说:“我信得过你,你看这些照片怎么用一下才好?”这些照片,绝大多数没有对外公布过,被王光美精心收藏,保存得很好,特别是王光美父母的照片、王光美家的家谱,历经百年,更显珍贵。这些照片体现了王光美为人低调的特点,因为一直以来,尤其是1979年被平反后,除了刘少奇,王光美绝少宣传自己。

  面对这些泛黄的老照片,罗海岩精心筛选了其中的四百一十多张,郑重地打了一张收条,然后将它们锁在办公室的保险柜里。他请细心的美编们用酒精将这些照片认真擦洗后复制,然后悉数翻拍,刻录成光盘。同时酝酿着这本书稿的架构。

  王光美的几个孩子们也在出谋划策,不时向罗海岩提出具体的意见。比如,关于书的封面应该使用什么照片的问题,就选之又选,最后,按照其女儿刘亭亭的意思,选择了王光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张照片。她认为这是母亲最好的照片之一。同时,另一个女儿刘小小精心选择了一张王光美家老宅院的照片。那是位于北京旧刑部街28号的房子,王光美就出生在这里。三进三出的大院子,共有四十多间房屋。1959年北京长安街改造时,王光美将房子全部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正是在这个地方后来建起了宏伟的北京民族文化宫。

  历时二年多,罗海岩终于完成初稿,并将之送交中央文献研究室审定。到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王光美私人相册》正式由新华出版社出版了。而此前一个多月,王光美的骨灰也正式安葬在湖南刘少奇的故乡。

  快报记者 张荣

  本版图片除作者本人照片外,均选自《王光美私人相册》一书

  上世纪60年代初,王光美陪同刘少奇去印尼访问回国后,收到了印尼总统苏加诺送来的一幅和其夫人的合影照。按照外交礼仪,王光美和刘少奇到了北京中国照相馆也拍了一张合影回赠。同时,王光美也拍下了这幅单人照。在当时政治挂帅的社会里,王光美典雅、贤淑的形象,给色彩单调的中国带来了几丝温馨,泱泱大国红色夫人的优美风度更是让中国人深感自豪。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