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三月下旬,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正是草长莺飞、鸟语花香的时节。可是,今年的三月飞雪,让人们着实“寒”了一把。忽冷忽热的天气,让人们在冰火两重天里,感受着倒春寒带来的“过山车”般的体验。其实,民国时期有一年,天气的变化也是让人猝不及防,而且比今年还厉害,3月29日那天,南京及周边地区白茫茫的一片,零下的温度甚至让一些流浪汉倒毙街头。当然,这样极端的天气到底还是鲜有的。那么,除此以外,历史上的3月29日,还有哪些事情发生呢?
1934年3月29日
春寒料峭
下关路有冻死骨
1934年3月31日的《中央日报》刊登南京冻死人的新闻
1934年3月31日的《中央日报》上,赫然出现了一则《连日严寒,冻毙两人》的新闻。新闻说:“首都自入春以来,渐见和暖,不意廿八前气候突变,入晚雪花纷飞,至前午始止,晚间雨雪虽停,而严寒迫人,本京下关方面,因此冻毙者,前昨各一人。一在湖北街花园饭店对面空地水管旁,年约三十余岁,上穿蓝布小褂,下穿灰布单裤,光脚赤足,一在太古码头附近路旁,年约四十余岁,身穿破灰布棉袄裤,紫色线袜。该二冻毙尸身业由警察通知法院检验,但死者姓名,均无从探知。”
读完新闻后,记者赶紧查找相关的天气资料,结果发现,1934年的3月29日这天,南京的气温出奇的低。3月30日,《中央日报》上刊登这天的天气预报是:“未来天气阴转晴,风向转西北,风力和(注:原文如此)。昨日本京阴,继降雪,风向多东北,降水量十五厘米,温度最高四到三度,最低零下六度(摄氏)。”
这场三月飞雪,使得南京城附近,遍山皆白,温度降至摄氏零下,无异严冬。这场突如其来的降雪,对于家境好的人来说,生活没有太大的改变,顶多多生炉子多穿衣。而对于饥寒交迫的贫困人群无异于天降横祸。复旦大学历史系的高老师告诉记者,在民国时期的中国,饿死人、冻死人完全是正常年景下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在首都南京,因下雪冻死人还是鲜有的现象。也就是说,这次三月飞雪导致首都有人冻死,是个意外事件。
而造成这个意外的原因,则和气温骤降有关,也和当时的天气情况不能准确预报有关。
记者在研究《中央日报》时发现,报纸上每天都在固定的版面刊登天气情况,但那是“天气报告”,只能对前一天发生的天气情况做一个表述,并简单说明造成天气变化的原因,而对于未来的天气说得异常笼统。而非像今天这样,可以对未来的天气做比较准确的预报,并及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比如,1934年3月20日在《中央日报》上刊登的“天气报告”上,只能说明“未来天气阴转晴”,至于最高、最低气温,则无法预报。而在3月28日下雪前,天气报告说,未来的雨量将增大,气温将降低,仅此而已,也就是这一年的3月中旬,南京的气温已经高达二十二度以上,因此这次寒潮来袭未受到足够重视在情理之中,出现冻死现象就不难解释了。
1932年3月29日
南京代市长谷正伦电报催来继任者石瑛
1932年3月30日的《中央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新闻:《谷正伦函促石市长来京,交代事务准备就绪》,新闻说:“京市兼代市长谷正伦,前因事务繁忙,势难兼顾,呈请辞去兼代职务,经行政院指令照准,并派石瑛继任各节。谷氏自奉准辞职后,即饬准备交代,并电促石氏,早日履新,以卸仔肩。闻石氏复函,以病未去体,仍请谷氏勉为其难,谷氏以市政事务繁重,不可一日无人主持,又与昨日函促石氏力疾入都视事。”
由新闻不难看出,石瑛对这份已得的市长职位并不热衷。石瑛在法国留学之时就结识了孙中山,从此一直追随在其左右,是名副其实的国民党元老。他淡泊名利,两袖清风。但他给人最大的印象便是秉性刚直,在当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时,就以“怪杰”之称名声在外,蒋介石一直都很敬重他。国民政府正在施行《首都计划》,需要一位有能力、有魄力的首都领袖,当谷正伦提出辞职后,蒋介石考虑到的第一人选,便是石瑛。
4月上旬,石瑛入京赴职了。就任之日,石瑛避开欢迎仪仗队,手拎旧提箱,着布衣布鞋入市府,因此得“布衣市长”雅号。
就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后,石瑛开始雷厉风行地推进他的政务。当时英国人在下关办有和记蛋厂,规模颇大,但厂方不肯补缴契税。英国驻南京总领事白朗德到处活动,要求免缴。在托人疏通石瑛未果的情况下,白朗德要求与石当面说明。白朗德如约来到市政府大厅,两人开始正面交锋,石瑛每说一句,便由身边的翻译翻译一遍。白朗德感到这是多此一举,于是说:“石市长,你不是很会讲英语的么?”石瑛郑重地回答:“在这里,我是代表我的国家跟你谈话,故而讲汉语再通过翻译,这才算规矩嘛!”
白朗德说:“市长先生,这样翻译很费时,还是直接讲吧,我很忙。”
石瑛听罢,站起来说:“你忙吗?我一市之长,比你更忙。请你到外边去,我派秘书跟你谈,秘书有时间。”说完,起身便走。白朗德显得很不自在,后悔不该那么讲话。事后,英商和记蛋厂照补契税不误。
石瑛就任南京特别市市长后,作为颇多,其中最让人难忘的,便是他铿锵的民族气节了。
1934年年初,一个新上任的日本驻华使节,按照惯例去拜会市长石瑛,但石瑛拒绝接见。几个月后,南京举行全市性的防空演习。这个日本官员正由国民政府外交次长唐有壬陪同驾车在路上,他突然发现石瑛站在十字路口指挥群众疏散,则忙请唐有壬帮忙引见。石瑛忿忿地对唐说:“我们防空演习,就是为了对付日本人,他也要参加?不知羞耻!”
1935年3月19日,行政院院长兼外交部部长汪精卫亲自电话通知石瑛,次日下午市府科长以上职员,全部到机场迎接日本《朝日新闻》访华代表团。石瑛一听,当即和汪精卫争执顶撞起来。最后他气愤地说:“我的职员决不迎接敌人!”说完后转身毅然向秘书宣布:“明日下午市政府全体职员放假半天。”
与亲日派汪精卫顶撞的结果,是石瑛于1935年4月被排挤出京。石瑛离京之日,南京城万人空巷,自其住宅三条巷6号至下关火车站,送别的百姓人山人海。
1933年3月29日
各校都在积极筹办4月4日儿童节纪念会
民国时期的童子军
1933年3月30日的《中央日报》上,刊登了一则题为《各校积极筹办儿童节纪念会》的新闻。新闻说:“南京市私立各学校,现以四月四日儿童节瞬将届临,特于日前由各校各推代表一人,组织儿童节筹备委员会负责准备进行。”四月四日儿童节?记者初看时,不由愣了一下。
众所周知,国际儿童节的日期是六月一日。这个节日定于1949年11月,是为悼念在二战中被法西斯杀害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而设。
那么,民国时期的“四·四”儿童节是怎么来的呢?
复旦大学的高老师告诉记者,四月四日的儿童节可推溯至1925年8月。那时,来自世界五十四个不同国家的爱护儿童代表聚集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通过《日内瓦保障儿童宣言》,并建议为保护培养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呼吁世界各国设立“儿童节”。之后,各国政府热烈响应,先后订定儿童节,以此来重视儿童福利,营造儿童幸福、快乐氛围。
随后,每个国家依照风俗习惯,确定了不同的日子。美国的儿童节是5月1日,英国是7月14日。瑞典有两天,8月7日是男童日,12月13日是女童日……
而中国,1931年,国民政府定了四月四日为儿童节,因为这时正是春暖花开,朝气蓬勃的春天,寓意非常适合儿童。自此后,每一年的四月四日,国民政府都会开展纪念活动。
民国时期的儿童节怎么过?记者找到86岁的老南京肖安珍,她告诉记者,那时候,儿童节也叫“妇幼节”,因为四月四日那一天,上学的儿童都会放假一天。但因为没有父母带着,不方便,所以,政府一度规定,将三月八日的妇女节,也挪到这一天一起放假。因此被称为“妇幼节”。其实,在她的印象里,这一天和清明节是没有区别的,大人难得有空,就顺便用这一天来踏青扫墓去了。
1934年3月29日
政治新星翁文灏
患痢疾
翁文灏
翁文灏患痢疾的新闻上了1934年3月30日的《中央日报》
1934年3月30日,《中央日报》接到中央社上海电,称翁文灏又患脑膜炎。电文说:“翁文灏沪寓,前接杭来电,翁近又患脑膜炎,来势甚凶猛,现尚在危险期中,丁文江已赴杭探视。”第二天,报纸上又刊文澄清,说翁文灏患的是痢疾,而非大众传言的脑膜炎。
读完新闻,记者不禁产生疑惑:翁文灏当时的身份是一位地质学家,为何会受到报纸如此关注呢?
复旦大学的高老师则明确告诉记者:民国的报纸尤其是《中央日报》,其实是个“风向标”,许多政要以自己的大名能登上《中央日报》为荣。作为国民党的喉舌“党报”,这份报纸是高官们办公桌前的必备之物,能在上面混个“脸熟”,多增加增加曝光度,自然是可以加深自己在关键人物心目中的印象的。因此许多地位不上不下的官僚甚至不惜花费金钱走后门,只为自己能在《中央日报》上露个脸。这么说来,难道翁文灏也是如此了?答案是否定的。高老师分析,翁文灏登上“党报”,有两方面的可能:第一,是“上面”有人授意;第二,是办报者揣摩了某些人心思后的所为。为何这么说呢?
那是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准备筹办一个国防设计机构,包括军事、国际关系、财政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运输、原料制造、土地及粮食等部门。蒋要求国民政府秘书钱昌照拟一个能够担任这项工作的名单,结果翁文灏被列入原料制造一项。蒋介石看过后,就想和他谈谈。1932年夏天,蒋介石约请同乡翁文灏,两人相谈甚欢。这一年10月,国防设计委员会正式成立,蒋介石请他担任秘书长,被拒。
于是,第一种可能,“上面”有人授意,让翁文灏增加曝光度,推他一把;第二种可能,灵敏的媒体已经察觉到了此人必将成为“政治新星”,所以自此之后,对他格外关注。因此,翁文灏此次生病,《中央日报》也郑重其事地进行了报道。事实上,翁文灏果真在病愈后不久,就成为行政院的秘书长,后来官至行政院的院长。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