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柒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说汪晖抄袭 王彬彬遭挺 汪派围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个人恩怨?学派之争?沉寂已久的中国学术界炮声隆隆
说汪晖抄袭 王彬彬遭挺 汪派围剿
  葛剑雄:

  韩东:陈村:叶开:

  只要是存在学术不规范的现象都可以批评,不存在时限

  韩东:

  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能争出什么来呢?

  陈村:

  如果汪晖承认自己存在抄袭的话,那就该直接道歉

  叶开:

  学术不规范跟剽窃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作为任何开脱的借口

  沉寂已久的中国学术界,因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一篇长文,近日变得热闹起来。王彬彬在文章中直指著名学者、《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抄袭,并列举了抄袭的种种方式。或许因为一南一北两位当事人,在学术界都是成名已久的人物,之前身上都不具备“娱乐元素”,这个事件从一开始都被贴上了“重量级”的标签。因为是重量级,因为严肃元素超过了“娱乐元素”,学术界反而对此反映谨慎,除了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京华力挺汪晖外,其余人大多失声。日前,现代快报记者依据手中的一份“学术名单”遍访学术人士,应答者寥寥,但是著名学者葛剑雄,以及韩东、陈村、叶开等一些著名作家还是直白地道出了他们的声音。

  汪晖被指抄袭

  3月10日出版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文艺研究》刊发了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彬彬的长篇论文《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文章中,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写于20多年前的博士论文《反抗绝望》,被指存在多处抄袭。王彬彬称,他通过比对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李泽厚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等5部中外专著,抄袭手法则包括“搅拌式”、“组装式”、“掩耳盗铃式”、“老老实实式”等。

  《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是著名学者汪晖的博士论文。该书1990年由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年,该书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王彬彬所依据的,就是2000年版。

  正是这部30余万字的专著,奠定了汪晖的学术地位。王彬彬把它称作汪晖的“第一桶金”。 在鲁迅研究领域,《反抗绝望》也是一部不容忽视的“名著”,自出版以来经常出现在中文系教师开给学生的书单中。用王彬彬的话说,该书“到今天甚至已经具有了‘经典’的性质”。

  王彬彬说,在《反抗绝望》中,抄袭和剽窃的现象“很明显”也“很严重”。他根据手头的几本书简单比对后发现,汪晖的抄袭对象至少包括以下5部中外专著: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美]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美]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张汝伦《意义的探索》。

  王彬彬将汪晖的抄袭手法归为4类: 一是“搅拌式”:将他人的话与自己的话搅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是“组装式”:将别人书中不同场合说的话,组合在一起。三是“掩耳盗铃式”: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或者抄录时稍做文字上的调整,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四是“老老实实式”:一字不差地将别人的话抄下来,不搅拌、不组装、不让读者“参见”。王彬彬说,在具体的抄袭过程中,有时是几种方式结合起来的。

  王彬彬从《反抗绝望》中摘取了12段文字,并与上述5部他人著作中的表述一一对照,以证明汪晖如何剽窃前人研究成果。

  谁来为王、汪辩护?

  按照王彬彬的说法,发现汪晖著作中问题的过程颇为“意外”。而对于王彬彬把汪晖20年前的论文拿出来“鞭尸”,不少人也表示非常“意外”。作家陈村在接受快报记者采访时就说,汪晖和王彬彬都是学界非常有名望的教授,出现这样的事情他很意外。作家韩东也认为“还没有定论,就搞得媒体上炒得沸沸扬扬”,此举不妥。他认为,对学术同行进行批判至少应该慎重,因为“这关系到一个人有名望学者的学术前途,在还没有哪个明确的机构确定是否抄袭之前,至少他该本着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

  “汪晖抄袭门”事件发生后,学术界明确站出来表明立场的学者并不太多。

  鲁迅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钱理群差不多是汪晖的首位辩护者。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今天的学术标准来看,《反抗绝望》可能确实在引文等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但不能简单称之为剽窃。“在当时看来,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不像现在,每引用一句话都得加引号。” 钱理群同时表示,该书的核心观点应该是汪晖独立思考的结果,汪晖对鲁迅研究的贡献不能否定。钱理群表示,他和汪晖向来走得比较近,以前常常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京华也是“挺汪派”,“王彬彬一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负责任的。王彬彬在文中大谈文风,我恰恰对他的文风很反感。你看他在文中那种冷嘲热讽、那种洋洋得意,让人不舒服,这不利于善意的批评。”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说,“这本书在引文方面确实有不够规范的地方,但这属于技术上的问题。不过这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以后要更加注意这些问题。”

  而不少网友也认为王彬彬对汪晖的指责是“欲加之罪”。

  相比“挺汪派”的强大阵营,王彬彬的势力就显得有点势单力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人支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丁帆称,不方便对此事发表看法,尽管个人从学术的角度,对王彬彬的观点持支持态度。

  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规范到底如何?

  王彬彬对于汪晖论文的指责有二,一是汪文论述语言的文理不通;二是抄袭与剽窃。对于前者,争论并不多,因为每一个人对晦涩的理解本来就不相同,很难有交集。著名作家陈村说,“晦涩的写作可能是个人习惯有关,说这就是学风问题,我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这次论争的焦点其实在第二点,也就是抄袭和剽窃。对于这种指责,钱理群等人已明确回击王彬彬,他们承认书中确实存在引文不够规范等“技术层面的问题”,但他们不认为这算是抄袭。

  到底是抄袭还是引文不规范呢?

  《收获》杂志编辑叶开接受快报采访时说,剽窃就是剽窃,在学术上绝对不能容忍,没有任何宽容的余地。学术不规范跟剽窃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能作为任何开脱的借口。

  至于钱理群为汪晖辩护,说当时做论文不规范。叶开表示这个说法他不同意,二十年前做论文,从大学本科读起,人人都知道应该有什么样的规范,而且这在学者撰写著作时,应是一种基本的常识。引用必须用引号表明,参考和注释也应该标明出处。“如果钱理群认为汪晖连这种最为浅显的常识都不懂的话,我认为是对汪晖的不敬。”

  叶开表示,说上个世纪80年代学术存在很多不规范,需要有证据。但即便找出了张三李四的著作不规范弊端,也不能证明80年代就不规范。“恰恰相反,我读过的一些那时出版的学术著作,觉得很规范。别的不说,现成的例子在王彬彬的文章里,他列举的李泽厚等几位学者的著作,无论是国内学者还是译著,都是80年代出版的,哪一部学术不规范了?这些著作如果学术不规范,涉嫌抄袭,我觉得也照样需要批判,这样可以慢慢地、一点点地提升学术自身的道德水准。”

  现正在美国费城参加亚洲学会年会的著名学者葛剑雄表示,他尚未看过汪晖的博士论文和他的其他著作,也没看到王彬彬的文章,无法对此事发表具体的意见。但是对于目前的学术不规范现象,葛剑雄则认为:“学术不规范有各种表现,程度不同,下结论时应十分谨慎。例如引文不规范、失注、伪注与抄袭、剽窃之间不仅程度各异,性质也不同,不要轻易决断。”

  汪晖应该为学术尊严锱铢必较

  针对“挺汪派”对汪晖的辩护,王彬彬反驳,既然《反抗绝望》一书出版后又经过了多次修订,如果有“注释不严格”,为什么修订时不改?但是王彬彬的反问至今没得到“挺汪派”的回应。而作家陈村表示,汪晖当年在写这篇博士论文时,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或许可能引文资料不全导致摘录的部分忘记标注。但是,他的这篇博士论文后来在学界称为很经典的著作,而且汪晖本人也成为很多年轻人仰慕的学者,我觉得在随后再版时,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没有修订,汪晖应该是有责任的。

  事件发生后,身在美国的汪晖的唯一回应是:“我在国外,现在是深夜。有朋友来信说及此事。我没有看到文章,手头也没有20年前的著作。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

  对于汪晖的回应,不少人认为太过轻描淡写,他们认为作为一个负责人的学者,汪晖有义务回应“抄袭”的指责。“汪晖如果不承认抄袭,那就应该出面给出解释,或者是反驳对方,如果他承认自己存在抄袭的话,那就该直接道歉。他总要给出一个说法,来主动回应这件事。别人再怎么替他回应、发言和反驳,那都不能代替他本人。”陈村说,“汪晖不仅应该出面回应这件事。而且汪晖首先还应该感谢王彬彬,至少王彬彬作为读者认真读过他的作品。”

  而对于汪晖的回应,叶开则认为这是一种委婉的推脱。“王彬彬的文章直指汪晖的最重要学术著作之一,对一名学者来说,没有比维护自己的学术尊严和学术荣誉更重要的事情了。”叶开认为,在他看来,“学术界”这个词是一个虚妄的东西,它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一名具体的学者,不该依托一种虚妄的东西来为自己辩护。

  叶开以杨振宁举例,前不久一家报纸刊登了杨振宁对季承写的《李政道传》里相关内容的逐条辩驳。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大师级物理学家,他们的学术声望,和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纠缠了

  几十年,形成了一个极其特别的现象。“杨振宁已是年近九十高龄的长者,他为自己的学术尊严尚且锱铢必较,我想,在王彬彬的文章有针对性地加以指控之后,像汪晖这样著名的学者,理应为自己的学术尊严而战,不能退缩,也没法玩太极拳。”叶开说,“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汪晖自己的身上,而不是别人身上,没有热闹可看,他也不是一个旁观者。”

  关于这一点,葛剑雄也表示,“只要是存在学术不规范的现象都可以批评,不存在时限。”他说,“在处理某一具体事例时,不能离开当时的实际情况。例如以前大家不太重视,因而掌握不严,或者本人不懂学术规范,错了却没有意识到。不过这不是拒绝批评的理由,更不应该延袭以往的错误,不加改正。”

  尽管有对汪晖出来澄清的要求,但除了“希望学术界自己澄清”,汪晖再无其他声音了,也许正如陈村所言“他现在国外,可能不太方便”。可另一方面,学术界的确有不少声音在力挺他。只不过争论到今天,尤其是网友的大量加入后,论战开始变味。这倒让人开始猜疑,到底这场论战是纯学术平台上的严肃学术事件?还是掺杂着些许的“南北暗战”、“派系斗争”,抑或“个人恩怨”?

  个人恩怨?学派之争?

  “王彬彬这人火气特别大,一贯喜欢骂人,他经常站在道德角度‘高屋建瓴’地指责别人。”作家韩东直言不讳。“现如今学术腐败现象屡见不鲜,王彬彬能不清楚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他找谁做靶子不好?为什么这次偏偏选中了汪晖?为什么钱理群用‘引文不规范’进行反驳,他就说别人无耻?还暗示钱与汪私交甚好,这不就开始人身攻击了么?”

  韩东接连抛出一系列的反问,而随后他又自己给出了回答:“这就是王彬彬‘情绪激动’的个人风格:一是占据道德优势,骂人,二是进行人身攻击,揭短。他实在是‘太火爆’,用南京话来说,就是:不上路子。”

  之前王彬彬与王蒙、萧乾、蓝棣之等人有过激烈的批判,所以他也很清楚自己的现状,所以当有人质疑他这次指责汪晖抄袭的动机时,王彬彬反驳说:“因为这些事,我给自己树敌还少吗?”可这次论战,无论他如何扳正“严肃学术问题”的讨论轨道,可实际情况是,论战已经呈现出不再简单“就事论事”的苗头来了。

  陈村说学者与作家不一样,“作家一般都是单打独斗,个人创作的风格是不同的,并不会形成集结。而学术界的学者则相对容易形成圈子。”他说,学术是有流派的,存在着师承关系,因为对学术观点认同的一伙人可能就“引为同志”。一些有名望的学者周围都会围绕一批拥趸,这就是学术圈子、学术流派的形成,在引发论战时,也就可能会出现一些“粉丝”、“后援团”之类。

  可这并不能说就可以展开所谓的“派系之争”,叶开认为,学术有自己的学术理性,汪晖的读者和粉丝如果真的要为汪晖辩护,可以在学术讨论的层面上,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把这种学术争论提升到有相互进益的理性思考中去。“叫骂得声音大的并不一定就能占着道理,抡着两把大板斧排头砍去,老少妇孺干掉不少的李逵,我也不觉得是什么英雄好汉。”

  “王彬彬的人品道德怎么样,跟他的文章没有直接关系。”叶开说,“如果要为汪晖辩护,最好找出汪晖不是抄袭的证据来反驳王彬彬的文章。对当事者双方进行人身攻击,这都是地痞流氓的行为,没有任何学术含金量。”

  走出学术失范,任重道远

  一场论战似乎已经拉开序幕,如果通过论战促使中国学术走向规范,将是再好不过的结果。但是韩东对这个可能的“走向”并不看好,“我就认为这是一笔没有定论的‘狗肉帐’。”他认为无论是抄袭还是引文不规范,其实不过都是一些名词和概念之争,“有什么意义呢?这种争论对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的。”

  在韩东眼里,这场看似严肃而实际上却越来越不严肃的争论,与华南虎闹剧差不多一样的性质。“无所谓,大家高兴就好,众人欢欣鼓舞,谁都跳出来说说,有人出丑,有人谩骂,管他争论的论文还是垃圾,这就是文化人的节日。”

  “毫无疑问,把汪晖搞臭,让围绕在他周围的那群人都灰头土脸,这基本上就是最后的论争结果。”韩东说,这种毫无价值的争论没什么意义,大家心知肚明的事情,能争出什么来呢?

  谈及目前的学术腐败问题,不少学者、作家都表示悲观。韩东说:文学的权力已经转移到了大学校园,学界的腐败现象已很普遍。对此,叶开也认为,抄袭和剽窃丑闻并不鲜见,不过被揭出来的还不算多。“大学等学术机构变成了衙门,供职于其中的官员对学术造成了极大为害。”叶开说,“解决这些问题,除要靠学者的自律,还需要在学术体制内部建立一个相对干净有效的评估机制。”

  王彬彬:

  任何时候偷别人东西都是不对的

  一个人“开枪”将另一个人击伤后,有两种表现:一个是游击战,开一枪就跑;一个是静观其变,如果对方反击,或者对方的支持者试图帮着回击,那他就会补上一枪。在“揭露”汪晖抄袭这一事件中,王彬彬的表现属于后者。身在美国的汪晖对此事回应只有一句——“我很希望此事由学术界自己来澄清”,而他的好友著名鲁迅研究专家、北大教授钱理群的回应要来得直接得多——“当年的学术规范远不如现在严格,只要大致标注出你引用了哪些资料就可以”。日前,王彬彬在接受柒周刊记者专访时,对他们补上了一枪——“钱理群这样说很无耻。任何时候偷别人的东西都是不对的。”

  “钱理群这样说很无耻”

  星期柒新闻周刊:这是一本老书,您怎么现在突然发现这个事情的?

  王彬彬:书我是刚读,这么多年了我一直没看过,我为什么一定要看过呢,书这么多,它这个又不是一篇文章。不要把这个事情娱乐化。

  星期柒新闻周刊:钱理群对这个事情也发表了看法,认为就是个引文不规范的问题。也有一些学者附和这个观点,认为这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上升不到道德层面。

  王彬彬:这个是放屁。他这样说很无耻。这是原话,你可以写上去。钱理群这样说很无耻。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很直接。

  王彬彬:钱理群说上世纪80年代的学术还不规范,那不是对整个80年代学术界的侮辱么?任何时候偷别人的东西都是不对的。老子时代就可以抄别人东西了?孔子时代就可以抄别人东西了?丛林时代你的东西我可以抢过来,原始社会就开始规范了,我这个部落的东西你那个部落不能随便拿过去。进入文明社会,尤其是有了个人言论、个人著述之后,你老子的东西,我孔子就可以随便拿过来么?

  “2000年修订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纠正过来?”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声援你的同行吗?

  王彬彬:多了。你可以到网上看看。

  首先,抄别人东西是不对的。任何时候偷别人东西都是不对的,要有基本的是非观嘛。再者,你说80年代的时候学术还不规范,那你2000年修订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纠正过来。还有,80年代的时候你怎么有的地方注了出处,而很多地方又没有标注。就像借钱,为什么你有的时候打了借条有的时候又不打借条,那不就等于偷盗、抢劫嘛。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人认为,您有些鸡蛋里面挑骨头。毕竟在有些地方汪晖还是标明了出处了,比如说“参见”某某著作。

  王彬彬:注释有几种方式。有“直接引用”,有“转引自”等等。将别人的话原原本本地抄下来,没有冒号、没有引号,但做一个注释,让读者“参见”某某书,不是掩耳盗铃吗?“参见”是什么意思,首先是你(作者)这个话完全是自己的话,另外一个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所研究,如果你(读者)对那个人的话也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个时候用“参见”。(书中)很多时候连“参见”也没有嘛。

  星期柒新闻周刊:有人认为,跟一些剽窃事件里面成段落、成篇章地抄袭相比,汪晖的事情根本不能比。

  王彬彬:你看过我的文章吗?那种抄袭还不是成段落的吗?大段大段拿过来。你是大学生,应该会有判断。任何一个人只要不是文盲,有起码的良知,都应该有个起码的判断。

  星期柒新闻周刊:汪晖的书出过好几版,您有没有发现前后有什么不同?

  王彬彬:我看的是2000年的版本,我的文章依据的就是这个版本,至于他是80年代抄的,还是2000年抄的,我不清楚。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还发现过别的抄袭事件吗?

  王彬彬:多了。抄我东西的也多了。

  “不能抄袭是学术的底线”

  星期柒新闻周刊:那么多人在抄袭,为什么把汪晖揭发出来?

  王彬彬:这个道理很简单嘛,影响太恶劣了。一个公众人物,要求不一样嘛。一般的小人物也就算了,比方说,我是比方说啊,一个地区的某个小学校的老师,一辈子没有名利,想在退休之前评个副教授,抄抄也就算了,他那个文章也不会有任何人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这么做也是不对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汪晖那本书的责任编辑,他没有作出回应,您怎么看?

  王彬彬:我觉得汪晖这本书的责编比较高明。这个时候他不做回答说明他是有是非观念的,是有良知的,他没有站出来胡扯一通,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不错了。因为我不能指望他站在我这一边,但他也不便说汪晖什么,不说话就已经是作出回应了。我尊敬汪晖这本书的责任编辑。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怎么看如今的学术腐败问题?

  王彬彬:你不能把不同层面的事情混为一谈。学术界是很腐败,你不能说学术界还有更严重的腐败,这个事情就不是个事情,不能抄袭这是个底线。就像社会上有人拦路抢劫、入室盗窃800块,有人受贿8000万,你不能说那个抢劫800块的就不需要追究他的责任了。某种程度上,对普通人而言,那个拦路抢劫的后果可能会更严重。

  这个时候还站出来说这种话,说那个时候学术不规范,是没有公信力的。什么叫学术腐败,这个就是学术腐败。这个只能迷惑学术界以外的人,学术界以内的人不会被钱理群左右的。大众怎么看是无所谓的,这不是一个大众圈里的事情,大众不会去看汪晖的书。

  “我准备静观,他们表演完了,我再来一篇”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在文章中花了很大篇幅来讲汪晖文理不通的问题。

  王彬彬:文理不通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我教那么多年书,那么多本科生、研究生的论文都没有这样严重的文理不通现象。你(在汪晖的书中)很难找到哪一页没有不通的地方,一页中有多处不通也很常见。一个人经常性的文理不通,这跟思维能力不无关系,说明思维过程中有着经常性的障碍,说明逻辑感不够好。一个思维能力不好的人能指望他出什么思想呢?

  星期柒新闻周刊:汪晖回应说这个事情还是在学术界里面解决。

  王彬彬:我不怎么看,我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总是如此尖锐,不担心招来一些非议吗?

  王彬彬:多了,几十年了,习惯了。无所谓。我就准备静观,看着他们表演,等他们表演完了,我再来一篇。

  星期柒新闻周刊:您怕他告你吗?毕竟抄袭是一项很严厉的指控。

  王彬彬:我怎么会担心呢,我一点都不担心,我太不担心了,法官不会像他们那么无耻,不会像钱理群那么无耻。

  □快报记者 陈曦 张瑜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