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招考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名师公益讲座周日开讲
· 二模语文分析:
知识量化 方法点化 能力细化
· 名师公益讲座周日开讲
· 二模语文分析:
知识量化 方法点化 能力细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7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二模语文分析:知识量化 方法点化 能力细化
  昨天,南京高考“二模”落幕,考生存在哪些问题?下一阶段应该如何解决?“招考通”特别邀请各科名师一一点评。首先出场的是南京五中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沈中尧。

  试卷:具有相应区分度

  整体的“眼熟”与部分的“扎眼”,是南京市二模语文试卷最为突出的特点。单就命题而言,全卷可谓无一题无来历,除了70分的“提示语+命题”的作文,38分现代文阅读的7个小题以及古诗文阅读鉴赏也是题题贴近高考。而本次模拟试卷最为“扎眼”的正是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从茅盾的《为〈亲人们〉》到汪曾祺的《花大姐》,阅读更为注重能力的考查,强调的是题不离文的解读,防止的是套贴式的应答。譬如11题问“文章第二段对全文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就必须先把第二段的手法、内容、含意等看清楚,而后再结合文体、文本的特点做“对全文内容的表达”的作用分析,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把文章第二段可以具有的作用一股脑儿填上去。还有像14题,“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只要懂得“文体与目的相通”的道理,并能真正把它落实到具体的文体、文本之中,探究的方向与路径就不会出现大偏差。《为〈亲人们〉》的写作意图显然是为了显现自我的情感、信念和追求。

  二模语文试卷的不少试题都具有相应的区分度。以“必修课”为题的作文考查就是一个最明显的标志,不会有考生写不出所谓的必修课,一般化地叙叙议议各式各样的必修课恐怕是多数,因为要在考场上写出有思想有见地有个性的又非完全“课堂上的必修课”不容易,如果能写得有情趣有特色有风格就更不容易了。二模语文试题中涉及修辞的有近十处之多,这是对下一阶段复习关键的明确指引。

  建议:构建程序性知识

  结合二模语文试卷的命题情况就不难看出,有一个隐性的东西在起作用,这就是如何应时调用知识的能力问题。譬如这次文言文阅读,文长人多事啰嗦,但是考生假如能够采用熟知的方法,很快把住文中几对人物的类比关系,又会运用解读文言词句的基本知识,选或译也就不至于懵懵懂懂。二模试卷再次提醒我们:语文试题的解答,绝不是简单的“不是A,是B,或者是A,不是B”的思考,就连试卷中有限的几道选择题也不能用如此的思维来完成。因此,从陈述性知识的积淀,到程序性知识的构建,应当是二模之后语文复习的重点所在,知识要量化,方法要点化,能力要细化,最终做到读题答题程序化。 撰文:沈中尧

  组稿:快报记者 谢静娴 黄艳

  详细内容请登录“招考通”网络版http://zkt.dsqq.cn了解。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