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城事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他们,走完了艺术人生的旅程
· 他们,走完了艺术人生的旅程
· 他们,走完了艺术人生的旅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6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他们,走完了艺术人生的旅程
  24日下午5点32分,钢琴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惠芳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几个小时之后,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东南大学教授、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丁大钧,因病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8岁。就在前一天,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南京最长寿老人胡家芝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114岁。高尔基曾说,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在教育家、民间艺人稀缺的时代,他们的离世,让人悲痛。让我们为他们祈祷:一路走好!

  钢琴协奏曲《黄河》首演者

  叶惠芳 80岁

  前日下午5点32分,钢琴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叶惠芳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昨日,在她位于南艺的家中,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寄托哀思。徜徉在空气里的,不是哀乐,而是她生前最喜欢的钢琴曲,淡淡的,静静的。

  “她是爱着音乐的”

  叶惠芳家客厅的墙上,已经挂上了她两年前(78岁时)的照片。照片中的她,一位气质优雅的老太太,眼里含笑,似乎在看着她生前的学生。

  “音乐、学生,是母亲心中最重要的。”叶教授的儿子石先生这样总结母亲的一生。叶惠芳1930年出生在上海,祖籍福建。5岁时,她开始学习钢琴,1949年考入金陵女子大学,师从著名钢琴教育家胡惜苍、李嘉禄,先后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后来一直生活在南艺的校园里。

  10年前,叶教授就被查出得了癌症,这么多年来,一边坚持给学生上课,一边与病魔斗争。不久前,癌细胞转移到肺部,这次她没能挺过去。

  “她是爱着音乐的。”学生家长张先生说,去年叶教授病重,癌细胞转移到了脊椎,躺在床上起不来,根本弹不了琴,“有一次我来看她,进门就听到,有钢琴声从她房间里传出。”

  张先生在门外等了半个多小时,琴声还没有消失,他推门进去,坐在琴凳上的叶教授,突然像换了一个人,神采奕奕,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

  “她不赞成小孩考级”

  今年是叶教授从教60周年,她的学生可以说是桃李满天下,年龄最大的有70多岁,最小的只有8岁,被誉为“钢琴神童”的龚天鹏也是她的得意门生。

  叶教授曾担任江苏省钢琴考级评委会主任,但是家长们在她面前,最不敢提的就是考级。

  “她不赞成小孩考级。”家长张先生说,在叶教授眼里,学钢琴是为了享受音乐的美好,而不是为了“虚的东西”,她最反感一些家长强迫孩子学琴,甚至为考级而托关系找人。

  她坚持资助贫困大学生

  2006年的一天,叶教授从央视的《特别关注》中看到,一位福建山区的女孩考取了人大却上不起学,就辗转通过宋庆龄基金会找到了这个女孩,承诺将资助她完成学业。当知道女孩在学校为了赚生活费,每天都要去做家教、送盒饭时,叶教授很心疼,寄去了生活费,让她不要苛刻身体。女孩很感动,四年来,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最后被保送上了研究生。

  听说叶教授病逝后,女孩发来了短信,“希望叶奶奶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快乐幸福,那将是一个音乐的世界。”

  快报记者 赵晨

  112岁剪出《喜迎北京奥运会》

  胡家芝 114岁

  快报讯(记者 是钟寅) 3月23日14点50分,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南京最长寿老人胡家芝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享年114岁。周六上午8点,胡家芝老人的追悼会将在南京石子岗殡仪馆举行。

  昨天,记者手捧菊花前往胡家芝老人的住处(位于江苏省教育学院院内)吊唁。老人的家门前、屋里摆满了花篮,后来送的花篮已经放到了楼道单元门外。灵堂里,除了鲜花,最多的还是各种剪纸作品。这让所有在场的人记起,胡家芝老人不仅是南京最长寿的老寿星,也是中国杰出的剪纸艺术家。

  “老人家走得这么快,也没有任何痛苦,能活到114岁,也算是喜丧了。”老人的亲属表示,胡家芝老人的子女中,最年长的儿子袁振藻已经90岁,而年纪最小的女儿袁振洪也已经72岁高龄。

  “这大概是老人最后一幅得意之作了!”长女袁振湘从阳台上取出一个画框,这是2008年老人为奥运会创作的《喜迎北京奥运会》。中国文联成立60周年之际,特向老人颁发了“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六十周年”的证书。目前胡家芝老人的一部分作品已经在浙江桐庐老家的旧居展出,还有部分放在南京的家中。

  毛主席纪念堂结构设计特邀专家

  丁大钧 88岁

  快报讯(记者 孙羽霖)3月24日19时28分,著名土木工程专家、教育家、东南大学教授、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丁大钧,因病医治无效,溘然与世长辞,享年88岁。

  “丁老师在建筑学的理论方面是公认的泰斗。”得知丁大钧教授去世的消息后,建筑业的同行纷纷表示震惊和惋惜。昨天,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张星书记表示,丁老师的一生治学严谨,就连在生病期间出版的《中国桥梁建设新进展》书中,选取的每一张桥梁照片都是经过照片作者同意后登出的,没有一张照片是来源于网络。

  “当我们走进他卧室兼书房时,完全被眼前一幕惊呆了,震撼了。”张星回忆起不久前拜访丁教授的过程,他虽身患重病且已八十八岁高龄,仍在伏案工作,案头摆满了辞典,“他是在推敲一篇有关汶川地震论文的英文稿。他告诉我们,他每天要工作三个小时,否则就来不及完成工作计划。”

  丁大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土木工程专家,国际著名的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是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上世纪 70年代中,丁老师参加过历史性建筑初步设计,其中就有毛主席纪念堂。当时施工单位原本使用灌注桩,然而为了保证毛主席纪念堂的安全和质量,丁大钧坚持建议采用更加可靠的预制桩,最终得到业界的认可,被施工方面采纳。

  “丁先生不仅是土木界的泰斗,在历史、书法、诗词、绘画等文学艺术方面的造诣也很深厚。”据张星介绍,丁大钧先后出版了《文史知识讲义》、《耕余诗词》和《耕余书画》等文艺著作,他还建议结构工程系应该多学习一些美学知识。

  就是这样一位诗书画俱佳的丁老师,临走前还在坚持工作。据丁大钧教授的秘书邰老师回忆,在24日上午9点的时候,他对身边女儿的最后一句话是“给我穿上衣服,我还要继续工作……”后来被家人劝说后休息,11点有学生来看望他,这时,丁老已经说不出话了,只对客人微微点了点头。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