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核心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悬崖上,他架起生命水道
· 帮助灾区人民
快报读者在行动
· 西南五省旱灾
损失200多亿
· 西南旱情
对全国米价影响较小
· 勐海两菜农
下枯井取水被埋
· 3座爱心桥梁已架起
· 总参总政
要求全军支援抗旱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5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论坛 博客 推荐  
悬崖上,他架起生命水道
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昨向干旱灾区汇去3万元
  昨天,快报两位特派记者除了发回灾区一线情况,还为我们架起了一座通往灾区的爱心桥梁!快报钟晓敏爱心工作室已率先为曲靖市、陆良县、东兰县3个受灾点,分别汇去1万元爱心款。而刚涨工资的下关居民李永生,也如数捐出了他二月份912元工资。

  今天,大家可以往我们刊登的三个爱心账号捐款,把我们如潮水般的爱,传递给灾民!我们已经与当地抗旱指挥部达成共识,这笔钱将专款专用,为灾民建蓄水池,修抗旱公路。

  水桶必须在缆索上绑牢

  “水桶过来啦!”

  广西东兰:悬崖上架起运水缆索

  义务给乡亲接送水2个多小时后,昨天下午,37岁的瑶族青年兰海周挑起装满80斤水的塑料桶,开始翻山越岭,一步一步地向3公里外的自己家中走去……

  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住在四壁漏风的破旧瓦房、一日三餐吃着玉米饭和苦涩野菜的贫穷山民,为了减轻村民们挑水之苦,竟然掏出从牙缝里省下的4000多元,徒手在悬崖上修建了一条运水索道。

  一个贫寒的家

  兰海周的家位于武篆镇鸾坡村干平屯,这个只有4户人家的小屯,虽然离县城不到60公里,却如与世隔绝一般。要进去,先得坐车到悬崖边的可一坳,然后翻山越岭再步行1个多小时。

  一座高山的一条羊肠小道边,便是兰海周的家。3间建于1964年的瓦房,如今已是破旧不堪,四壁透风,屋顶还有一个大洞,“几年前,山上飞下一块石头砸的。”兰海周有些腼腆地说。

  一间黑乎乎的屋里,不时传出老人的咳嗽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躺在床上,身上盖着厚厚的被子,“这是我妈妈,67岁,患有心脏病。”兰海周说。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操持着这个家,积劳成疾,去年9月突然发病。在广东打工的他不得不辞工回家。

  一踏进家门,兰海周就傻眼了。此时,东兰已2个多月没有下雨。家里3分水田和1亩多旱地,已是龟裂,庄稼全部枯死。周边3公里内也没有水。“我们平时用水,主要靠水柜里积蓄的雨水。只要一两个月不下雨,用水便成问题。”兰海周说。屯子里的水柜都不大,一般两个立方米左右,露天敞开,灰尘和杂物常常飘进,尽管十分不卫生,但山民们视之如金,不敢有丝毫浪费。

  由于干旱,门前屋后种的一点蔬菜全部死亡。为了糊口,兰海周和村民们一道上山摘苦菜。苦菜在当地又叫苦麻菜,确实很苦,一般人吃不了。这种菜在山上很多,只要10分钟就可以打上一竹篓。一竹篓苦菜可以吃上三天,不过吃之前要先用水焯一遍,否则简直苦得没法入口。

  兰海周有2个儿子,一个11岁,一个7岁,都在4公里外的小学寄宿,一个星期回家一次。为了给孩子补营养,兰海周一个月到镇上买一次肉,“一次买半斤,5块钱。”兰海周说,“孩子们吃剩下的一两块肉片,我们大人再吃。”

  一次大胆的义举

  面积大,人口少,几公里范围内的大山上,散居着277人,屯子之间又不通公路,这令有水源的武篆镇政府十分难办。每天,他们只能用送水车将6吨水运到海拔近千米的鸾坡村可一坳,然后再由各屯居民来这里取水。

  可一坳位于一个悬崖边,有四五户人家。从这里步行到附近的屯子,最近的要半个小时,远的要一二个小时。兰海周家位于干平屯,从可一坳翻山走近道也要一个半小时。为了用水,兰海周每天一早就挑着水桶过来,然后等送水车来,装满80斤的水后,再一步一步地往回走。抬头看到的是大山,低头看到的是碎石,道路崎岖让人随时可能跌倒。兰海周不敢快走,生怕水溅出。有时一个来回要三个多小时。

  就这样,取水挑水,兰海周一走就是几个月。来来回回的路上,经常遇到挑着水艰难而行的村民。“年轻人出去打工了,挑水的都是老人和妇女,有的还是小孩。”兰海周说,他看到后,心里不是个滋味。“不解决吃水问题,这些老人们根本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如果有条索道,将政府送来的水直接运到山脚下,然后再分送到各个屯子,至少要节省一个小时。”兰海周说,他在采石场建过索道,技术上,他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费用,建索道需要钢索和滑轮,他粗略估算了一下,材料费大概要4000多元。

  这笔钱,对于深山里村民们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兰海周在广东打工时,每月工资只有1200元,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一年也仅能存下四五千元。现在一下子掏出这么多,村民们舍不得,他自己也舍不得。

  挑水越来越累,兰海周最后决定自己掏腰包。他和妻子罗小林商量,没想到妻子一口答应。他立即取钱直奔50多公里外的东兰县城,买了粗细两种钢索,600米粗的、800米细的,还有滑轮。

  买来钢索后,兰海周到附近屯子里找了8个村民,起早摸黑地干了起来。在悬崖峭壁上架设索道,整个过程全靠人工完成。为了把钢索拉直,兰海周他们把钢索捆到木头上,几个人一起用力拉。一起苦干了近半个月,今年1月中旬,索道架设安装好。

  向山下送水第一天,周边屯子所有村民都赶了过来,当第一桶60公斤水仅1分多钟就到达山脚时,村民们激动得直放鞭炮。

  “这条索道每次只能承载60公斤的重量,超重了索道会垂下去,就不安全了。”兰海周指着拇指粗的钢索说,“如果有机器,钢索再拉紧一点,就可承载更多东西。”通索道后,村民们再也不用爬山挑水。随着索道的快速滑动,空的水桶上去,满的水桶下来。村民们接过桶,挑起来就走。

  这种方便一直持续了2个多月,一次电视报道后,有位领导为之感动,前几天派人在索道边修了一个4立方米的水柜,又铺了一条管道直通山下。但由于水柜容量小,车子送来的水盛不下,还有2吨水要装入水桶,继续通过索道运下去。

  尽管有了一条送水管道,兰海周每天还得花一大半时间守在索道旁,除了接水送水外,一些抗旱物资也开始通过索道送下来,而所做的这一切,兰海周都是义务的,没收过一分钱。

  临别时,兰海周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做一个梦,就是想把家搬出来,在索道下的山脚建一个新房,但“如果再这样旱下去,这个梦要彻底破灭了”。

  快报特派记者 刘向红

  发自广西东兰

  云南陆良:

  为找水挖深井250米

  昨天下午,在温家宝总理视察过的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德格海子水库,陆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史红祥告诉记者,此次干旱,造成了全县小春作物受灾面积高达99%,有“滇东粮仓”美誉的陆良县,小春作物基本绝收已成定局。

  德格海子水库干涸

  80座塘坝见底

  曲靖陆良,德格海子水库。面积500多亩的德格海子水库,干涸见底。脚下裂开的土地,就像被活生生地撕开了一样,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行走在上面,稍有不慎,脚就会陷入到裂缝当中。伸手进去,裂缝已达半只手臂的深度。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座库容160万立方米的水库。

  昨天下午,在水库边上,附近戈衣村村民驾着牛车,在库底铲着泥巴,准备拉回去做肥料。记者看到,一辆辆牛车行过之后,掀起的是一阵阵的尘土。记者在干涸的库底行走几百米发现,龟裂的土块当中,偶尔还会发现一些死去的河蚌。60多岁的村民朱阿古说,以往水库的水深大概在3米左右,但遭遇如此大旱,实在罕见。

  据陆良县统计,截至3月17日,陆良全县仅完成蓄水5213万立方米,占计划蓄水的12600万立方米的41.4%,比去年同期减少6772万立方米。11座水库和80座小塘坝干涸。

  挖井250米深

  受灾群众指望“救命井”

  距离德格海子水库5公里左右的地方,就是陆良县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大莫古镇戈衣村。在村口,一支挂有“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胸牌的挖井队伍正在紧张作业当中。

  “我们的目标是打到250米深,根据预计,在那个深度,才能达到每天取水500立方米的水量。而只有这样,附近几个村庄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才能解决,”昨天下午,在施工现场,挖井工人钱明对记者称,“为保证进度,现在都是昼夜作业。今天上午10点开始试水,测算水量和稳定程度,这个过程要持续24小时。”“3月11日:70米;3月21日:137.71米;3月23日:165.35米。”施工现场的一块木板上,详细地记录着施工的进度。“打井越深,难度越大,里面有大量的白云质石灰岩。”钱明说。

  在施工现场的一侧,地面上堆放的是机器从地下提上的一截一截的岩石。在写有165.35米的一截岩石上,记者发现,该岩石坚硬无比,“难度太大,都磨坏两个金刚石的钻头了。”现场的施工人员称。

  戈衣村村民方学文介绍,因为供人畜饮用的大部分山泉干枯或者出水不足,现在村民们吃水非常困难,都要赶着牛车到距离村子5公里左右的大莫古镇收费站供水点去拉水。“现在拉水吃是村民们的一个主要的工作。2天供应一次,基本上可以满足洗菜做饭之需。”

  戈衣村会计方云全介绍,以前,村里有个机井,通过管道延伸可以把水引到村民家中。后来机井干了,村民们只能到大莫古镇收费站附近的一处供水点去取水。另外,供应村民生产用水的村口的戈衣塘坝也在今年1月份干枯见底了。“我们现在就祈望老天爷能下点雨,人畜用水实在太困难了!但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要下雨的迹象。”方云全一脸惆怅地对记者表示,“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寻找新的水源,大家全指望新挖的深井了。”

  陆良1.1万人

  外出打工避旱灾

  在调查期间,记者所去的几个村庄中,青壮年很少见到。几乎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方云全对记者解释称,戈衣村共有167户638人,今年元旦后,大概100多人外出打工了。“地少,水少,外出打工避旱灾。”

  大莫古镇党委副书记陈志文介绍,全镇5.2万人,不同程度受到旱灾影响的达2万余人,最困难的有5000多人。今年元月份以来,大莫古镇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了8000余人。而在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不到4000人。

  陆良县劳动局局长念明翔告诉记者,春节以来,陆良县共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人。“我们这边的劳动力主要输入地是广东还有江苏的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电子和纺织行业。”昨天,当记者向念明翔局长询问是否需要江苏企业提供就业岗位时,他介绍说,前不久,陆良县劳动局刚刚往江苏扬州输送了一批劳动力。接下来是否需要寻求帮助,要视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资金成了当下抗旱救灾过程中不能回避的一个现实。昨天,大莫古镇党委副书记陈志文介绍,干旱到底持续多久目前尚无法预期,镇里现在计划打深井4口,浅井8口。光打井这块,就需要300万元左右,但是镇里资金实在有限。

  “如果旱情继续下去,陆良要坚持到8月份,光大米等粮食采购金额预计就要2000万元,现在还存在一些缺口。”昨晚,陆良县民政局党委书记彭平恒对记者表示,受灾地区最缺的是钱。

  快报特派记者 邢志刚

  发自云南陆良

  这是一名两岁孩子的手

  因为没有水,长时间不能洗手

  他的手开始肿胀,干裂

  一枚小小的糖果

  也无法在手中抓牢

  

  3月23日,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半坡村一名2岁多的苗族孩子因为缺水已经多日无法洗手洗脸。新华社图片

  旱情·分析

  4月中旬前可能还没雨

  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如果把目光转向周边国家,我们还发现,泰国、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遭受严重旱灾。原因何在?越南气象部门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导致当地干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菲律宾农业部官员、气象专家也多次表示,当地的干旱是厄尔尼诺现象直接导致的。

  厄尔尼诺现象特指发生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常常造成一些地区干旱,另一些地区降雨过多,造成巨大损失。

  对此,中国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任福民说,厄尔尼诺确实会造成东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多,而西太平洋地区降水少,引发干旱。但他认为,菲律宾部分地区的干旱是厄尔尼诺现象直接造成的,而中国西南地区以及周边的泰国和越南部分地区只受厄尔尼诺现象的间接影响,当地的干旱还有其他因素。他指出,过去200天,冷空气明显偏北偏东,无法给干旱地区带来降水。

  在采访中,有关专家都提到去年雨季过早结束这一因素。越南自然资源和环境部专家认为,本次旱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去年的雨季过早结束,蓄水偏少,而今年由季风带来的降水又不够。任福民也认为,去年中国西南地区雨季在不该结束的时候提前结束了,正常是10月结束,而去年9月份雨季就结束了,这使该地区蓄水不足。

  任福民预测说,中国西南地区在4月中旬之前可能还见不到有效的降水。从自然角度来讲,5月份是雨季的开始,即便降水开始,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新华社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