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拆弹部队》在刚刚结束的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礼上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6项大奖,因此被影迷热捧。但奥斯卡热度过去,影迷们开始质疑《拆弹部队》中各种拆弹细节不够专业。前日,在央视七套的《军情连连看》节目中,著名军事专家尹卓指出了影片中的诸多疑点,并一一说明解读。
快报记者 沈梅
业余点一:
排炸弹先穿防护服
理由:难以分辨炸弹类型
影片中,拆弹专家一发现炸弹迹象就立即穿上拆除炸弹的防护服。此前,已经有网友质疑,这个防护服穿得太早。尹卓觉得,防护服的确不应该这么早就穿,“拆弹专家应该先对炸弹进行侦查,分清炸弹使用的是什么引信,然后再穿上防护服拆弹。”尹卓介绍,现在炸弹引信的种类五花八门:有压发的——被重物压到就会爆炸;有松发的——移开炸弹上的重物就爆炸;有机械的——机械装置控制爆炸;有无线的——用远程发射器能引爆;有光电的——打开包装一见光就炸。各种引信诱发爆炸的原因都不一样,因此必须分辨清楚。而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人被衣服裹住,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减弱,加上手套特别厚,动作也极不方便。不过,尹卓觉得,在影片中,置于伊拉克那种到处是炸弹的环境中,先穿防护服也是有可能的。
业余点二:
手机引爆炸弹
理由:和前面情节矛盾
电影中有这么一幕:拆弹专家用拆弹机器人去探测炸弹,途中,机器人坏掉了,一只轮子滚了下来,拆弹专家只好上前去修理机器人。在这个桥段中,观众能明显地看到,机器人后面拖了一根长长的引线。尹卓分析,有引线说明当时是有线操作环境。而后,远处的一个恐怖分子用手机引爆了炸弹,害死了拆弹专家。这就产生了矛盾。手机引爆炸弹使用的是无线操作。如果无线环境依旧存在,那刚刚的机器人就不会拖着长长的“尾巴”。此外,尹卓分析,如今的美军已经配备了各种干扰无线信号的设备,不仅飞机上有,士兵都配发了无线电干扰器。他们发现附近有炸弹,一般都会打开干扰器,预防有人在远处引爆炸弹。因此,影片中的这一段实在说不通。
业余点三:
徒手拎起一串炸弹
理由:找死……
前任拆弹专家队长牺牲后,新的队长上任。影片中,这位新队长充满了勇气和智慧。他只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一个炸弹,然后又通过一根引线,拉出了一连串一共七个炸弹。这位队长居然徒手,用这根引线把这些炸弹全部拎了起来。
尹卓认为这个情节不可能发生。“炸弹制作时,雷管的植入是很小心的。一使劲倒腾,就有危险。而且现在一个152毫米的炸弹有几十公斤,120毫米的炸弹也有10到20公斤,一串炸弹加一起有多重啊?这一根引信肯定撑不起这重量,绝对是一拉就炸,不可能拎起来。”
业余点四:
被狙击还乱跑
理由:当然还是找死……
片中一段敌我对射的片段也被揪出各种毛病。一开始,美军在沙漠遭遇狙击手,一名士兵背部中弹倒下。于是,全体大乱,大家一通乱跑举枪乱射。甚至有人爬上车用车上的机枪狂扫一番。尹卓觉得,只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士兵都不会这么干,这样太危险了:“当意识到被狙击手盯上以后,士兵应该立即卧倒,隐藏自己,然后移动位置,接着判断狙击手的位置,最后才反击。像这样原地乱开枪,还爬上车开枪的,就等于是暴露了自己,狙击手能继续一个接一个地把他们全部干掉。”
此外,之后影片给恐怖分子的狙击枪一个特写,这里大家能看清,他们使用的是PSL狙击步枪。尹卓分析,这种枪能在600米以内实现精准射击,但超过了600米子弹就会受风速等影响,偏差极大。而影片中表明,这群狙击手距离美军有850米远。尹卓说:“这显然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