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6版:发现 国民政府选址之谜之一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
· 民国首脑机关分布有何玄机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2010 年 3 月 22 日 星期   重要律师声明
上一期  
 
    论坛 博客 推荐  
民国首脑机关分布有何玄机
  春暖花开,位于长江路的总统府内游人如织,市民苏先生带着女朋友也来参观。总统府东花园内,正在举办“国民政府五院展”。苏先生知道,所谓“五院”,是民国时期的中央政治机关,他想知道,这些旧址如今还有迹可循吗?遗憾的是,展览里并未提及。

  后来,苏先生查阅了大量资料,惊讶地发现,“五院”旧址及下属各部几乎全部集中在现在的中山北路一线。这些建筑如今保存得怎样?当初是谁设计的?沿中山北路一线撒开,是巧合,还是有意而为?带着这些疑问,苏先生一个电话打到了《发现》周刊。快报记者 施向辉 摄

  国民政府中央机构如何建制

  带着苏先生的疑问,《发现》周刊记者找到了南京大学的民国史专家韩文宁副研究员。韩文宁说,实际上民国时期,不仅大多数中央政治机关沿中山北路一线摆开,当时的军事机关、国民党中央机关,也大都位于中山北路沿线。

  翻开民国时期的地图,西北自挹江门起,沿着中山北路向南,沿途先后有国民政府海军总司令部、国民政府行政院、国民政府交通部、联勤总部、国民政府立法院、国民政府监察院、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国民政府外交部;中山北路至鼓楼结束,以南称中山路,中山路北段则有国民政府司法院。

  韩文宁说,这一路的党政军机构,堪称星罗棋布。其中的行政院、立法院、监察院、司法院,再加上位于鸡鸣寺东南侧的考试院,共同构成国民政府的核心机构,也就是平常所称的“五院”。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当初借鉴了西方的政治模式,但是他又根据中国国情对之做了适当改进。“我们都知道,所谓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有三权分立之说,也就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民国时期把立法院的弹劾制度分离出来,成立了监察院。另外,国民政府沿袭和改进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又建立了考试院。这样一来,三权变成了五权,自然就有了‘五院’。”

  从地图上看,“五院”之中,考试院和其他四院不在一条线上,而是被孤零零撇在了鸡鸣寺东南侧。这样的设置,有何其他用意或深层意味呢?

  行政院为何长期居于总统府内

  如果要给五院排座次,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的行政院毫无疑问是第一位。

  正因为如此,整个民国期间的权力较量,其重点就落在行政院院长一职的角逐上。就连蒋介石本人,也曾苦苦争夺此位,并如愿以偿前后三次出任行政院院长一职。行政院自1928年10月25日到1949年6月近21年间,蒋介石担任院长的时间加起来将近九年;另外,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曾两次当选行政院院长,他的连襟孔祥熙也曾经两当行政院院长。

  行政院地位的重要,从其选址也可窥见一斑。1937年抗战爆发以前,行政院一直在国民政府、也就是现在总统府的东花园内。如今东花园内还保留着行政院的两栋办公大楼,都是两层高的西式建筑。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的副馆长刘晓宁告诉记者,行政院的北楼,早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前就有了,“这栋楼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建起来的,建筑年代大概是1926年前后,当时的江苏还掌握在军阀孙传芳的手中。”

  行政院的南楼建于1934年,如今,二楼西北角的办公室内,仍旧按照当年的布局摆设,门口还挂有“院长办公室”的牌子。1928年10月到1937年10月,行政院在国民政府院内安稳地度过。抗战胜利后,行政院迁回南京,办公室地点换到了原国民政府铁道部旧址,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北路254号。

  1949年3月,时任行政院院长何应钦因行政院离长江大桥太近,已在解放军大炮射程之内,将行政院迁到了中山东路励志社。

  立法院曾在张爱玲祖父故居内

  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后,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相继成立。

  立法院的办公地点先是在白下区斛斗巷的张侯府,即在今天白下路273号的海事学校内。民国史专家卢海鸣告诉记者,那里曾是李鸿章的女婿张佩纶的居所,张佩纶也就是张爱玲的祖父。斛斗巷也一度改名立法院街。而立法院第一任院长胡汉民,于1930年,在此处为远道而来的张学良接风洗尘。

  抗战之前,立法院迁到今天的中山北路105号。那里的民国建筑,建于上世纪30年代,有三栋中西合璧的楼房218间,西式平房九进78间,木板房三座33间,白铁皮房一间,防空洞四个,一共330间房屋。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中山北路105号不仅容纳了从重庆迁回的立法院,抗战前在复成桥办公的监察院,也一并迁入105号。如今,这里是南京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熙熙攘攘的过客,有几人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的特殊地位?

  而司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司法机关,其旧址位于今天的中山路251号内。其主楼建于1935年,分为左中右三部分,中间部分顶部有半球形拱顶。拱顶中间镶有自鸣钟。但这里在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前夕,遭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院内建筑连同保存的档案卷宗,一起被大火吞噬。

  如今的中山路251号,是南京市供电局的办公地点,只有大门还保持着当年的风格。

  考试院怎样成了五院的“另类”

  从位置分布来看,在建立之初,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相对散乱地分布在城区各个地方,但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它们开始以中山北路——中山路为轴线汇集。这种汇集,也造就了今天南京的民国建筑一条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五院之中的考试院,却一直设置在鸡鸣寺东南侧。选择这个位置,和考试院的职责功能有很大关系。

  考试院是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构,掌管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考核、升迁、退休、养老等事宜。卢海鸣告诉记者,今天的北京东路41-43号,就是国民政府考试院旧址。这里有一段颇为曲折的历史。明朝洪武年间,这里因供奉关羽得名,被称为武庙。明亡后,这里改为文庙。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期间,这里成为宰夫衙,后毁于战火。同治年间,在两江总督曾国藩、李鸿章的建议下,文庙迁至朝天宫另建。

  1930年,第一任考试院院长戴季陶选择在文庙旧址上兴建考试院。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大概也和考试院脱胎于传统的科举制度有关。考试院占地面积103589平方米,在五院之中算是地盘最大的。

  1931年到1936年间,考试院举行过四次高等文官考试。卢海鸣介绍说:“高等文官考试,简称高考。是选民政府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试的种类有普通行政、财务行政、土木工程等各个行业。考试分三场,第一试是一般科目,第二试是专业科目,第三试是口试。”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主要是大学生,其中就有清华、北大、中大的学生。根据记载,考试院自成立至1949年,录取考生总数约五千人。

  中央机构选址违背了《首都计划》

  在民国期间的地图上,以五院为代表的中央政治机构,构成了民国政府相对集中的中央政治区。但在1934年的南京地图上,“中央政治区”几个字却出现在了明故宫一带。而那里唯一能称得上和“中央”有点关系的,就是励志社了。励志社不过是蒋介石的内廷供奉机构,根本不足以让明故宫称为“中央政治区”,地图上的这几个字有何来头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周琦教授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原来,1934年前后,国民政府的确考虑过在明故宫一带兴建新的中央政治区。而在此之前,国民政府还曾考虑在中山门以东的紫金山南麓和宁芜铁路之间兴建中央政治区,这个计划还被郑重其事地写进了《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特地聘请了精通中西建筑的美国建筑师茂菲与古力治为顾问,专门辟了一节讲中央政治区的选址和建造。规划从人口、位置、地形、军事、国民思想五个方面做了考察,认为中央政治区建在紫金山南麓最合适。规划还指出,世界上一些新建的国都,例如,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土耳其的安哥拉、印度的新德里,都是选择城外荒郊之地建都,这样一则规划空间大,二则有鼎新革故的意义。并且紫金山南麓位于中山陵之南,便于瞻仰中山先生。选择这里兴建政治区域再合适不过了。

  然而,因为财力不足,南京城的建设并没有完全按照《首都计划》展开。

  明故宫的“中央政府行政区域”

  也有始无终

  1929年春天,中山陵竣工。这年5月,孙中山灵榇自北京来宁。为了迎接孙中山灵榇,南京早在1928年下半年就动工修建了“中山大道”,即是今天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一线。一条现代化的城市中轴线,是奉安大典带给南京的意外收获。此后,沿着这条轴线,开始了一系列的建设。短短几年内,各家中央级党政军机构纷纷扎堆中山大道两侧。

  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计划。从1930年开始,一边是中山大道沿线开始热火朝天地开工建筑,另一边“首都建设委员会”又将明故宫地区的7000多亩地划为中央政府行政区域。经过多次研究,1935年6月,基本确定了中央政治区域及各机关地盘分配方案。这个方案将明故宫地区分成南北中三个部分,五院都包含其中。

  这个方案,实际还是取了《首都计划》中的规划。但由于时局紧张和财政吃紧,直到1949年解放军渡江之时,明故宫的中央政治区,除了北部初具规模外,中部和南部一直没有动工。

  谜底:

  “五院”布局理念取法美国华盛顿

  进入21世纪后,这些民国老建筑,都到了维修的年龄。周琦教授也参与其中的工作,他对于这一批老建筑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这一线的中央政治机构布局,取法了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布局。华盛顿的布局,有一条轴线,东起最高点的国会大厦,西达林肯纪念堂,中轴线两侧,则是中央政治机构、博物馆以及纪念碑等;这些建筑采取新古典主义的样式,强调要有林荫大道、大草坪和广场,向周围辐射,因此整个环境显得庄严肃穆。”

  国民政府中央政治区两易选址,沿着中山大道两侧留下了曾经辉煌过的民国老建筑,这也是时代留给南京的财富。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白雁

收藏 打印 推荐    
 
友情链接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投稿信箱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